不到24小时,特朗普又变脸了,威胁将制定新规则的强硬表态引发各方关注。 4月18日,正当国际社会认为中美贸易关系即将迎来转机之际,特朗普突然改变了前一天的友好姿态,警告若谈判不成功将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 他在白宫记者会上表示:"我们正与中方进行私下谈判,气氛看似良好,但如果无法达成协议,我们将加征更多关税或制定新的贸易规则。"
这一表态与他24小时前发表的言论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回应称,中方已做好长期应对准备,不会因短期压力而轻易让步。 美国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谈判策略早已不再奏效。 中方采取的"按兵不动"策略显示出坚定立场,表明在面对美方变化多端的态度时,中国更倾向于稳健应对而非仓促反应。
布林肯与沙利文在国会听证会上对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提出批评。 布林肯指出:"频繁变化的贸易立场不仅损害美国在国际上的信誉,也使我们的企业难以进行长期规划。"
沙利文则强调:"我们需要制定一套一致且可预测的对华政策,而非依赖一时冲动做出决策。"这些批评反映了美国政府内部对特朗普贸易策略的分歧。 特朗普在4月17日曾释放积极信号,他在俄亥俄州的一场竞选集会上表示:"我不想继续提高对中国的关税。美国消费者应该能够继续购买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
他甚至暗示可能考虑降低已有关税,这一言论曾被视为美方立场软化的迹象。而这种友好姿态仅维持了不到一天时间。 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态度急变反映了他面临的多重压力。 一方面,美国制造业协会多次呼吁缓和贸易紧张局势,认为高关税最终损害的是美国企业和消费者。
另一方面,他需要在选民面前展示强硬立场以维持支持率。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导致其政策摇摆不定。 特朗普曾信任的企业家马斯克近期与其分道扬镳。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批评说:"反复无常的贸易政策正在伤害美国汽车和科技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这一表态被视为马斯克与特朗普关系彻底破裂的标志。
美联储主席在4月中旬的金融政策发布会上警告,持续的贸易摩擦可能引发通胀上升,并对经济增长构成威胁。 他表示:"我们的数据显示,关税成本最终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导致生活成本上升。"这一警告加剧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困境。 中方"奉陪到底"的表态得到了多方支持。
加拿大与欧盟已对美国采取反制措施,对部分美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越南也开始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共同应对美方的贸易压力。 越南总理在河内会见中国代表团时表示:"区域内国家应该团结起来,共同维护公平的国际贸易秩序。" 特朗普在变脸后又补充称"一个月内可能达成贸易协议",这被视为给自己留下回旋余地。
白宫经济顾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总统希望通过施压迫使中方作出让步,但同时也不想完全关闭谈判大门。" 拜登在民主党内部会议上批评特朗普的贸易策略:"朝令夕改的政策不仅损害美国的国际信誉,也使我们的盟友感到困惑。我们需要一个稳定、可预测的对华政策。"这一批评获得了民主党内多数人的支持。 目前,中美贸易谈判仍在继续。
中方谈判代表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一贯支持通过对话解决贸易分歧,但对话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这一立场获得了国内各界的广泛支持。 特朗普的态度转变暴露了美方谈判策略中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