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度地出现了“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四年前复旦教授王德峰说的时候,我们还不以

烟雨故人念 2025-04-21 09:59:33

“我们再度地出现了“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四年前复旦教授王德峰说的时候,我们还不以为然,但现在看看,好像说的还真没错。 过去几年,社会风气变了,很多人开始只盯着自己的小日子。科研圈子里,有些人拿着低工资,干着高精尖的活儿,国外一抛出高薪,立马就心动了。 2023年科技部的报告提到,中国一些领域科研人员的收入,只有发达国家同行的三分之一。钱这东西,确实能让人动摇。 更有甚者,有人觉得国家这么大,不差自己那一份情报,干脆拿机密换点快钱。这种心态,归根结底,还是觉得个人比集体更重要。 除了钱,观念的变化也让人头疼。现在网上总能刷到“国外生活多好”之类的内容,年轻人看多了,容易觉得自己的国家这也不行那也不好。 历史课上还在讲老故事,可教学方式干巴巴,学生听着没感觉,家国情怀自然就淡了。 2024年教育部的一次调研显示,近四成大学生对历史课程缺乏兴趣,觉得跟现实没啥关系。久而久之,爱国这事儿在一些人眼里,变成了老土。 有人在单位被排挤,干了多年却评不上职称,心里憋着一股气。国家安全部门披露,有些间谍就是因为这种怨气,被外部势力一拉拢,脑子一热就泄露了机密。 这种事听着离谱,可细想想,不就是因为社会环境没让人觉得踏实吗?当个人觉得付出得不到回报,忠诚度自然就打了折扣。 不过,事情也没到完全没希望的地步。疫情那会儿,多少人自愿当志愿者,顶着风险去帮陌生人。还有那些科研人员,啃着冷馒头还在实验室熬夜赶项目。 2022年卫健委的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500万志愿者参与了疫情防控。这种默默付出的精神,说明社会里还有一股子向心力。 要想解决问题,光抓间谍还不够,得从根上留住人心。薪资得跟上,科研人员得有体面的收入,不能让人老惦记着国外的offer。 新加坡的经验值得一看,他们通过高薪加职业荣誉感,让人才死心塌地为国家干活。教育也得改改,历史课不能光讲大事,还得讲普通人的故事,让年轻人觉得国家跟自己息息相关。

0 阅读:166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6

用户10xxx66

2
2025-04-21 11:19

文科以历史为首,理科以数学为首,没多少人明白其中的道理的。(以理科为例,不是说数学高于物理化学,而是物理化学等理科必用大量数学运算)。

烟雨故人念

烟雨故人念

感谢各位的关注与支持,期待与您共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