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邓艾,12岁时,有一天途径淇阳城西时,看到一个陵墓高大气派,他就来到墓碑前,一看是东汉名士陈太丘的陵寝。 在公元209年的一个春日,十二岁的邓艾随母亲来到颍川淇阳城西。这个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的少年,平日里只能跟人放牛为生。当他路过一座高大气派的陵墓时,好奇心驱使他走上前去,仔细端详墓前的石碑。石碑上刻着"文为世范,行为土则"八个大字,这是东汉著名的太丘长陈寔的碑文。 邓艾注视着这些字,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当即决定以此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便自取名为"范",字"士则"。虽然后来因宗族中有同名者,他不得不改为邓艾,但那八个字的精神印记却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一生的指引。 谁能想到,这个放牛的少年,日后会成为威震三国的军事奇才?回望邓艾的成长之路,实在充满传奇色彩。他出生于公元197年,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但这并未阻碍他对知识的渴求。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依然设法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最终在屯田系统谋得一份微薄的职位——典农都尉手下的稻田守丛草吏。 正是在这平凡的岗位上,邓艾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每当他行走于山水之间,总会不由自主地规划起军营位置,思考如何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防守和进攻。这奇特的习惯常引来旁人的嘲笑,人们不解这个小小屯田吏为何痴迷于军事地理。但邓艾却毫不在意,始终坚持自己的兴趣,在走访各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命运在公元235年为邓艾打开了一扇门。当时的魏国权臣司马懿慧眼识珠,发现了邓艾的才能,将他提拔为尚书郎。在司马懿的赏识下,邓艾得以施展才华。他首先在农事上建功立业,建议在淮河流域的陈、蔡等地推行屯田,充分利用肥沃土地增产粮食。这一建议被司马懿采纳后,数年间为魏国积累了巨大财富,使魏国的实力远超东吴、西蜀两国。 直到公元243年,46岁的邓艾才真正踏上军旅生涯,出任参征西军事,与蜀国名将姜维展开了初次交锋。凭借着多年来对地形的研究和敏锐的战场嗅觉,邓艾在这场较量中崭露头角。他不仅识破了姜维的反攻意图,坚守阵地,还预料到姜维偷袭洮城的计划,提前布局,使姜维不得不铩羽而归。这一战后,邓艾被封为关内侯,加封讨寇将军,正式开启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 在晋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十一月,已故邓艾的冤案终于有了转机。司马昭长子司马炎继位成为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而他铭记着邓艾的功绩。八年后,在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晋武帝为邓艾平反时感慨道:"邓艾曾经创立了许多功勋,当初受冤获罪后也束手就擒,而没有贪生怕死的逃难。他的子孙也因此而沦落为罪人,我经常会为他们感到惋惜和同情。"就这样,邓艾的冤屈得以昭雪,但这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回溯九年前,公元264年正月,当时掌握魏国大权的司马昭下诏以槛车征拿邓艾。就在押送邓艾的槛车行至绵竹城西时,卫瓘遵照司马昭的旨意,派护军田续将邓艾父子杀死。同时,邓艾另一个已被封为亭侯的儿子在洛阳也被诛杀。邓艾的老妻及孙辈虽然幸免一死,却被流放到遥远的西城(今新疆和田境内)。一时间,邓氏家族闻风四散逃匿,其中一支落脚关中左冯翊重泉县东河川(今陕西蒲城县后阿村),成为今日之邓家堡。 为何如此功勋卓著的名将会落得如此下场?这要从邓艾最辉煌的成就——灭蜀之战说起。 公元263年,魏国决定伐蜀,邓艾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他认为可以从阴平这条极其险峻的路线进攻成都。这条路线被认为"七百里无人区",地势险恶,常人难以通行。但邓艾自带精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甚至在无路可走时,自己裹着毛毡滚下山去。这支奇兵宛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江油,守将马邈闻风而降。随后,邓艾在绵竹一战中斩杀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父子,直逼成都城下。蜀汉后主刘禅见大势已去,选择投降,西蜀就此灭亡。 战功赫赫的邓艾却在胜利的喜悦中埋下了自己的悲剧种子。他开始擅自承制拜官,以天子名义任命蜀汉官员,并在绵竹修筑高台宣扬自己的功劳。这些行为超越了臣子的本分,引起了钟会的嫉妒。钟会抓住机会诬告邓艾谋反,而早已对邓艾猜忌的司马昭便下令将其收押。
三国名将邓艾,12岁时,有一天途径淇阳城西时,看到一个陵墓高大气派,他就来到墓碑
霞光破雾法无边
2025-04-21 00:50:33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