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一碰,日入过万!”这是最近出现的某个新型盗窃手段,为此,人民日报特意发视频

子焓 2025-04-20 16:29:51

“轻轻一碰,日入过万!”这是最近出现的某个新型盗窃手段,为此,人民日报特意发视频,手把手教大家怎么关免密支付。“我微信钱包里的200块钱怎么没了?”人民日报提醒你:手机里,非必要的免密支付该关了!如有必要开通,请保管好自己的收款码和付款码。因为再不关,就会有更多消费者表示,因为免密支付功能,账户资金被盗刷个干净! 2025年 3 月的一个清晨,杭州的林女士像往常一样打开微信支付,准备购买早餐。 当她看到钱包余额显示为 “0.00 元” 时,握着手机的手突然僵住了。 “明明昨天还有 200 多块,怎么会一分不剩?” 交易记录里密密麻麻的小额扣款刺痛了她的眼睛 —— 从 19.9 元的视频会员续费,到 88 元的游戏道具购买,甚至还有三笔陌生的 “扫码消费”。 类似的报案正在全国范围内激增。 深圳警方调取的监控显示,一名黑衣男子在地铁车厢内靠近乘客座椅,短短三分钟内,通过特制设备完成 5 次免密盗刷; 成都的王大爷在菜市场买菜时,手机被蹭了一下,当晚就收到了 4 笔 199 元的超市消费通知。 这些案件的共同点令人心惊:受害者的手机均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且对资金流失浑然不觉。 免密支付引发的安全问题并非个例。 过去的2024 年,上海某消费者协会调查显示,32% 的受访者曾遭遇过免密支付盗刷,损失金额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 同年,某支付平台因未经充分提示便为用户开通自动续费功能,被监管部门处以 500 万元罚款。 这些案例暴露出行业存在的两大症结: 一是技术漏洞导致支付验证形同虚设,二是平台利用用户疏忽设置消费陷阱。 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免密支付的风险边界更加模糊。 在日本,免密支付的单笔限额被严格控制在 1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500 元)以内,且需用户主动二次确认;而在欧洲,支付机构必须为免密交易提供全额盗刷赔付保障。 免密支付原本是为提升支付效率而生的便捷功能。 当交易金额低于设定阈值(通常为 200 元),用户无需输入密码、指纹或面部识别,系统即可自动完成扣款。 然而,这种 “一碰即付” 的便利,正在被不法分子利用,演变成新型盗窃的温床。 更隐蔽的风险来自于各类平台的 “自动续费” 陷阱,当用户勾选 “首月 1 元开通会员” 的优惠时,往往默认同意了后续的免密扣款协议。 人民日报发布的 “关闭免密支付指南” 在社交平台获得超亿次播放。 视频中详细演示了微信、支付宝等主流平台的关闭流程,提醒用户:“便捷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这场关于支付安全的讨论,本质上是技术进步与风险防控的博弈。 免密支付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若没有完善的 “刹车系统”,再快的速度也会驶向危险。 平台方不能将安全责任完全转嫁到用户身上,监管部门需加强对支付产品的合规审查,建立强制风险提示机制。 对于消费者而言,关闭不必要的免密功能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建立理性的消费习惯。 在享受科技便利时,多一份谨慎,少一份盲从;面对 “超低价开通”“一键授权” 的诱惑,不妨按下暂停键,仔细阅读服务条款。 在数字时代的财富保卫战中,每一个细微的选择,都可能决定你的账户安全。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人民日报,《“免密支付”风险怎样防范》

0 阅读:51
子焓

子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