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肿瘤专家华益慰抗癌一年离世,在生命的尽头,他留下了这一句振聋发聩的遗

如梦菲记 2025-04-20 14:40:35

2006年,肿瘤专家华益慰抗癌一年离世,在生命的尽头,他留下了这一句振聋发聩的遗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6年,73岁的肿瘤外科专家华益慰在与胃癌抗争一年后溘然长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留下一句振聋发聩的遗言:“真正能让自己康复的绝对不是药物。”   这句话不仅是他56年医学生涯的深刻总结,更是他从医者到患者身份转变后对医学与生命的重新思考,他的抗癌经历与遗言,激励着医者与患者以更全面的视角面对疾病与生命。   华益慰自幼便立志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作为新中国首批接受8年制医学教育的毕业生,他通过刻苦学习与实践,逐步在肿瘤外科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业内公认的权威。   56年的从医生涯中,他始终坚守在手术台前,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即使在1998年退休后,他仍应医院之邀继续担任特聘专家,每年主刀数十台重症手术。   他对患者的关怀细致入微:检查前预热听诊器以减轻病人不适,手术前在电梯口轻声安慰患者,他的同事回忆,华益慰对手术的专注与对患者的温柔,宛如白求恩再世,令人敬佩。   然而命运在2005年给了他沉重一击,那年7月,73岁的华益慰感到胃部持续不适,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胃癌晚期,作为一名肿瘤专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诊断的严重性。   医者身份骤然转为患者,他内心充满无助,却迅速作出决定:接受全胃切除手术,他深知手术风险巨大,但仍选择迎难而上,不仅为了延续生命,更希望通过亲身经历,感受患者在病痛中的挣扎与恐惧。   确诊当天,他仍沉着地完成一台两小时的手术,走出手术室后却因体力不支晕倒,令人动容。   全胃切除手术后的恢复异常艰难,剧烈的疼痛、无法进食、食道反流的折磨让华益慰的身体迅速消瘦,日常生活几乎无法自理,化疗的副作用接踵而至,恶心呕吐成为常态,他只能依靠鼻饲管输送营养液维持生命。   不久,肠梗阻与腹腔感染接连袭来,手术失败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他的身体被各种医疗管线维系,生命岌岌可危,作为医生,他熟悉这些症状的医学意义;作为患者,他却深刻体会到病痛对身心的双重摧残。   那些他在手术台上救治的患者,那些在病房中挣扎的身影,此刻与他的经历重叠,让他第一次真正理解病人的无助与脆弱。   这段痛苦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华益慰对医学的看法,他开始反思全胃切除手术的普遍适用性,过去,他作为医生坚信手术是治疗胃癌的最佳手段,但亲历术后生活的艰难后,他意识到这种方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损害远超预期。   进食困难、反流问题让患者难以享受正常生活,甚至丧失尊严,他因此提出,医生应更审慎选择治疗方案,尽可能保留胃部功能,减轻术后痛苦。   他还倡导通过肠道重塑技术,模拟胃的储存与消化功能,减少反流对食道的刺激,从而提升患者舒适度,这些建议源于他作为患者的切身感受,促使医学界开始关注治疗与生活质量的平衡。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华益慰的思考更加深邃,他逐渐认识到,医学的意义不仅是延长生命,更应帮助患者以更好的状态生活。   药物与手术虽能控制病情,但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充足的营养支持以及对生活的希望,才是康复的真正动力,他在病床上反复叮嘱同事,治疗癌症时应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与人格尊严,避免过度依赖药物而忽视人文关怀。   2006年8月,面对多器官衰竭,他拒绝昂贵的药物与输血治疗,平静地对家人说:“不要让国家为我多费资源,”他还惦记着未能亲自手术的两名患者,叮嘱接手医生注意细节,展现了一名医者至死不渝的责任感。   华益慰的遗言“真正能让自己康复的绝对不是药物”如警钟长鸣,点醒了医学界与患者,他提醒人们,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与精神力量是战胜疾病的关键,营养与心理支持远比药物更基础。   他的抗癌经历推动了胃癌治疗的改良,促使医生在手术方案中更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位医者的传奇,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诠释,华益慰用自己的病痛与思考,告诉世人: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一门关怀生命的艺术。   2006年,华益慰的离世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但他的精神却在医学界生根发芽,他的遗言激励医者以患者为中心,将人文关怀融入治疗;也启发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激发身体的潜能。   华益慰的一生,是医者仁心与生命智慧的交织,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尊重生命、关注人性,始终是医学与生活的核心价值。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西部文明播报——《2006年著名肿瘤专家华益慰临终遗言:真正让自己康复的不是药物》

0 阅读:4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