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8岁的张学思被老师打了十下手板大哭:“我爸是张作霖,回家就让他毙了你

住顶楼小邹 2025-04-20 12:32:37

1924年,8岁的张学思被老师打了十下手板大哭:“我爸是张作霖,回家就让他毙了你。”不料,来自大帅府的电话随即响起,老师颤抖着接起,却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打得好,重谢。” 解放后的北京城,一个不起眼的院子里住着一位清静度日的老太太。旁人不大容易想到,这位精神头还不错的老人,就是当年在东北呼风唤雨的大帅府里的四夫人——许澍阳。 她的生平并没有留下多少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她对儿子的影响,尤其是对后来成为海军将领的张学思的塑造,却实实在在地刻在历史的脉络里。 1924年的沈阳,有位学校老师刚教训了张作霖八岁的小儿子张学思,因为孩子在学校里打架,还仗着家里势力欺负人。 小家伙挨了训,还把“我爸是张作霖”这样的话说出来了。搁在当时,老师心里肯定打鼓,得罪了大帅的儿子,饭碗怕是要不保。 没过多久,大帅府的电话果然来了,打来电话的正是孩子的母亲,四夫人许澍阳。她的声音很平静,没有半点责怪的意思,先是替儿子道了歉。 接着说的话,更是让老师把心放回了肚子里:“您做得对,孩子就该好好管教。以后他再犯错,您该打就打,我们还得谢谢您帮着管孩子呢。” 这通电话不是许澍阳一时心软或者场面话,这背后是她对子女教育的一贯想法。 她太清楚帅府这样的家庭,孩子容易活在父辈的光环下,不知不觉就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毛病。 她要做的就是亲手帮孩子们把这层“保护罩”给卸下来,让他们从小就明白,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跟是谁家的孩子没关系。 那天张学思放学回家,等他的不是母亲的袒护,而是一顿严肃的教导,告诉他要尊敬老师,要守规矩。 许澍阳能有这份清醒,跟她自己的经历分不开。 她并不是名门闺秀,而是普通农家出身,这也让她懂得靠别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人立身处世,最终还得凭自己的品行和真本事。 就算身处帅府,吃穿不愁,她也没安于享乐,反而动了念头想去读书。 张作霖一开始不太乐意,觉得这不是夫人该干的事。但许澍阳有股韧劲,硬是说服了大帅,进了师范学校念书。在学校里她就是个普通学生,从不摆架子,踏踏实实学习。 这种对知识的看重,对品行的坚持,自然也用在了教育自己的四个孩子身上。 她花很多心思亲自教导他们,目的很明确:不想让孩子们沾上“官二代”的习气,要培养他们成为有真才实学、正直可靠的人,而不是依附家族权势的空架子。 母亲这份心思,张学思后来是慢慢体会到了。随着长大,他不再把家庭背景看作理所应当的特权,开始懂得要靠自己。 成年以后,他选择的人生道路更是跟父亲张作霖完全不同——他投身了革命。 据说,当张学思做出这个决定时,许澍阳心里不是不担心的,毕竟那是一条充满变数和艰险的路。但当她看到儿子眼里的那份坚定,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亲自送儿子踏上了征途。 这份支持也正是她一直以来教育儿子独立思考、尊重他个人选择的结果。 张学思后来成了张作霖众多子女里唯一的共产党员,参与了新中国海军的创建,成为一名海军将领。 回看他这一路,从当年那个仗着家势在学校里惹事的孩子,到后来的共和国将军,母亲许澍阳的身影始终是一个关键的引导和支持力量。 在北京那个普通的院子里,许澍阳安然走完了她的人生。这位昔日的帅府夫人一生行事低调,不求浮华,却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家庭环境里,为儿子撑起了一片强调品格、能力和自立的天地。 参考:张学良四弟张学思投身抗日的烽火人生——2024-01-19 ·文汇

0 阅读:408

猜你喜欢

住顶楼小邹

住顶楼小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