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吉林大地主戴凤龄,过完60大寿。哪料,他却变卖所有家产,买了几百条枪,率全家57口人抗战。谁知,14年抗战却只剩3口人。 戴凤龄,1871年出生在山东曲阜一个庄稼汉家里。那年头,山东连年遭灾,饿殍遍野,他祖辈扛不住了,拖家带口跑到吉林省敦化县沙河沿村落了脚。到了这块黑土地上,戴家人愣是靠着双手刨出一片天地,一代代攒下田地,盖起房子,到了戴凤龄这辈,家里已经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地主了。1931年,他60岁生日那天,家里院子挂满红灯笼,乡亲们拎着自家酿的酒上门贺寿,热闹得像过年。可谁也没想到,这顿寿宴竟是他人生最后的风光日子。 那年9月,日本鬼子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三天两头就丢城失地,消息传到沙河沿村时,村里人都慌了神。戴凤龄站在自家门口,眯着眼看远处土路,眉头皱得像老树皮。晚上,他一个人坐在堂屋,油灯点了一宿,他来回踱步,最后下定决心。第二天一早,他把全家57口人召到堂屋,往桌子上一拍,宣布要卖家产买枪,带着大家伙儿去打鬼子。家里人一听,全愣了,但没人退缩,长子带头站出来,媳妇孩子也跟着攥紧拳头,就这么定了。 卖家产这事可没那么简单。1931年冬天,东北冷得能冻掉耳朵,戴凤龄带着长子和几个侄子,顶着风雪跑遍了附近村镇。田地得一块块卖出去,买家都是些精明的地主和商人,站在田边挑三拣四,价钱压得死低。戴凤龄顾不上冷,亲自跟人磨嘴皮子,有时看对方磨叽,直接挥手说卖就卖。房子更不好出手,他带着买家进老宅,指着房梁墙角讲了半天,最后一栋房卖完,他站在空院子里,脚边全是搬家落下的碎砖头。 钱凑齐了,装满两大木箱,沉得桌子都吱吱响。戴凤龄找了路子,联系上卖枪的,几经辗转,枪支终于运到村里。那天阴天飘雪,几辆牛车拉着盖草席的木箱进了村,箱子一打开,黑乎乎的步枪和子弹堆得满满当当。大人忙着搬运,小孩围着看稀奇。戴凤龄抓起一杆枪,拉了拉枪栓,声音脆得院子里都回荡开了。从那天起,戴家庄就变了样。 接下来,家里人开始操练。每天早上,院子里全是喊声,男的站成两排,端枪瞄准树干上的靶子,枪声一响,雪都震下来。女的聚在屋里,地上铺满布条,手指头忙着缝绷带。小孩跑来跑去,搬子弹箱,脚印踩满雪地。戴凤龄拄着拐杖到处看,盯着每个人的动作,啥都不放过。没多久,村里都知道了,戴家要干大事。 1932年初,国民救国军的王德林找上门。王德林是东北抗日的响当当人物,他看中了戴凤龄的决心,直接邀他一起干。戴凤龄没犹豫,带着全家加入了救国军,编成第五营。没过多久,第一仗就来了。那是2月一个冷夜,戴凤龄裹着厚棉袄,带着人摸进敦化县城,枪声一响,满城都乱了。虽然最后因为日军援兵太多撤了,但“戴家军”这名号算是打出去了。 抗战打起来,日子越来越苦。1933年,日军出动大部队围剿,炮弹把村子炸成废墟,戴凤龄带着人退到山里。山里风大,战士们睡在地上,用树枝搭棚子,晚上围着篝火取暖。他们专挑日军补给线下手,半夜摸到铁路边,用锤子砸铁轨,火花四溅,干完就跑。可仗一场接一场,家里人越来越少,戴凤龄的六个儿子一个接一个没了,长子死在炮火里,次子胸口中弹,其他几个也没撑过去。 到了1937年,全国抗战开了,戴凤龄带着剩下的人投了东北抗日联军。抗联的日子更不好过,冬天山里冷得滴水成冰,他们啃冻土豆,鞋破得脚趾头都露出来。打仗打到后来,队伍缩水到几十人,子弹都不够用了。1940年春天,粮食没了,戴凤龄带人下山弄粮。结果那天夜里,他们翻墙进了日军粮仓,刚扛起几袋粮食,埋伏的枪声就响了。 戴凤龄被日军抓了,关进地牢。里面阴冷潮湿,日本人用铁鞭抽他,皮肉翻开,血淌了一地。后来又用烧红的铁条烫他胳膊,最后干脆把他绑在木架上,铁丝勒进肉里,骨头都响。折腾到最后,日军把他拖出去,泼上汽油,一把火烧了。那年他69岁,死在敦化地面上。 1945年抗战胜利那天,戴家57口人就剩3个:两个媳妇和一个孙子。她们站在村口,身后是塌了的房子,手里攥着战场上捡回来的破布条。戴凤龄带着全家抗战14年,拼到最后就剩这么点人,他们的事儿在村里传开了,成了后人嘴里念叨的传奇。
1931年,吉林大地主戴凤龄,过完60大寿。哪料,他却变卖所有家产,买了几百条枪
混沌于浮云
2025-04-18 19:37:07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