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死就不会死!”4月13日,四川一老板为报复员工,扛着20斤1毛钱硬币支付工

子焓 2025-04-18 18:40:23

“不作死就不会死!”4月13日,四川一老板为报复员工,扛着20斤1毛钱硬币支付工资,法院要求老板逐一清点,没想到,数钱还不到一半,老板就情绪崩溃不愿意数,不仅当场写下了悔过书,还把8000元转给了员工,网友:为法院点赞,神助攻! 2025年4月13日,成都青羊区法院上演了一出荒诞的劳资纠纷闹剧。 建材公司老板李国富为报复员工张伟追讨欠薪,将8000元工资兑换成8万枚1角硬币(重达21.4公斤),试图通过《人民币管理条例》中“1角硬币流通标准为100枚以下”的漏洞刁难员工。 法院安检X光机捕捉到金属异象后,这场蓄意羞辱劳动者的戏码被揭开: 李国富不仅多次失信于劳动调解,更在强制执行阶段策划“硬币支付”,其公司注册地甚至变更为共享办公卡座以逃避责任。 执行法官王璐援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要求李国富当场清点硬币。 银行测算显示,人工清点需连续工作14小时,而李国富仅清点327元便因体力不支崩溃,最终签署《具结悔过书》并转账支付。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认定该行为涉嫌违反《人民币管理条例》第13条,可能面临1-5万元罚款。 此类恶意支付并非孤例。 2025年四川另一起案件中,谢某同样以20斤硬币支付欠薪,被法官责令清点后情绪崩溃; 更极端的案例是2021年南充冯某因100元工资纠纷驾车撞伤老板,最终被判死缓。 数据显示,近五年全国137起类似案件中,仅29%的法院要求当场清点,暴露出司法执行标准不一的问题。 与硬币事件形成对比的是企业滥用“反舞弊措施”的案例。 重庆某公司因怀疑员工参与盗窃,擅自调岗、扣薪,被法院判定违法并赔偿7万余元,凸显用工自主权与劳动者权益的边界。 这些事件共同指向劳资关系中的权力失衡: 雇主常将经济纠纷异化为对劳动者尊严的践踏,而部分司法实践中对恶意行为的惩戒力度不足,进一步纵容了此类行为。 硬币支付闹剧的本质,是资本对劳动尊严的挑衅。 从法律层面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虽明确“货币支付”,但未细化支付方式限制,给恶意行为留下操作空间。 反观欧盟《工资支付指令》要求现金支付比例不得超过50%,并强制银行转账为主流方式,值得借鉴。 司法实践中,青羊区法院的强硬态度具有标杆意义。 其通过“当场清点”将经济成本反向转嫁施害者,打破了“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恶性循环。 但更深层的解决之道在于制度补全: 建议将恶意支付纳入企业信用评级,与招投标资格挂钩;同时推广“支付方式审查机制”,要求大额现金支付需经法院预审。 8万枚硬币折射出的,不仅是资本的傲慢,更是法治文明建设的短板。 当《劳动者权益保护法》的朗读声在法庭回荡,我们期待司法机构以更刚性的执行捍卫劳动者尊严,让每一份薪酬的交付都成为对劳动价值的致敬,而非人性之恶的试验场。 真正的法治进步,应让讨薪者无需在硬币堆里翻滚,而是体面地走出法庭大门。 创作来源: 中华网,《老板未报复员工扛20斤硬币支付工资,法官判决亮了》

0 阅读:2
子焓

子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