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得到江山之后,为了集中皇权,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汉代从维护皇帝集权、

遥遥谈趣 2025-04-18 13:09:52

汉高祖刘邦得到江山之后,为了集中皇权,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汉代从维护皇帝集权、防止诸侯生乱出发,保留了秦代的郡县制,史称“汉承秦制”。 同时,吸取秦朝取消封国失去屏藩迅速覆亡的教训,恢复、改良了封建制,通过扩大封国数量、缩小封国规模、削弱封国实力的方法,使“国”实际上变成了“郡”,确保封国不会对中央皇权形成挑战。 汉初反思秦亡的教训,其中之一是秦朝以郡县制取代了封国制(或者叫封建制),政治的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朝廷失去了封国的辅佐。 汉朝并未因此以封国制取代郡县制,而是以郡县制为主,以封国制为辅,并改良了封国制,从而探索出一种完善皇帝集权统治的政治体制。总体上说,汉代的政治体制不是对夏商周三代封建制度的继承,而是对秦朝郡县制度的继承。这就叫“汉承秦制”。 上古社会是“公天下”社会。夏禹传启,是“天下为家”的开始。秦与夏商周三代虽有实行郡县制与实行封建制的不同,但在“家天下”性质上是一致的。 汉朝代秦而立,继承了秦朝保证皇帝集权的“家天下”、防止诸侯分权篡权的郡县制,同时又部分恢复了封国制。这不仅是为了笼络王室子弟共同保卫刘姓江山的需要,也是出于天下太大,不得不划地而治的需要。 但是为了限制诸侯王国的权力,防止它挑战中央,分裂天下,采取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法,通过多封诸侯国,缩小封国的规模,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将王国、侯国改良为类似于郡、县一般的行政单位。 汉朝一方面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另一方面又用封建制对郡县制进行了完善,或者反过来说,是用郡县制改良了封建制,使王国、侯国变成了郡、县。 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封国保卫刘氏江山的“屏藩”“枝辅”功能;另一方面,又能确保封国无力威胁皇权,成为听命皇帝主宰、中央统辖的类似于郡县的行政单位。这种改造发端于文、景时期,完成于武帝手中。 鉴于封王建国是夏、商、周实行的古制,三代因实行封建制而国运长久,秦朝因废除封建制二世而亡。 秦亡之后,西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实行了恢复古制的两次大分封。一次是秦楚之际(前232—前202)项羽的大分封。公元前206年项羽在灭秦后大举分封诸侯。刘邦就是在这次分封中被封为“汉王”的。后来史学家便把这一年称为“汉高祖元年”。 另一次是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对异姓诸侯王的分封和统一天下后对同姓诸侯王的分封。楚汉战争历经四年。战争中刘邦出于击败项羽的需要,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 在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刘邦担心异姓诸侯王壮大反叛,又以各种理由为借口灭掉了其中的六个。长沙王由于地处偏远,同时可以发挥对抗南越的缓冲作用,所以保留了下来。 在灭掉六个异姓诸侯王之后,刘邦在六国旧地上重新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封国为“王国”,另分封140多个功臣为列侯,赐予的食邑为“侯国”。 高祖把这些封国的异姓诸侯王除掉,但并未取消封国,只是将封国的诸侯王换成了同姓王室子弟。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分封同姓诸侯王,可以作为拱卫中央的“藩国”。尽管他们占有的土地比自己拥有的土地面积还大,但高祖并不介意,因为都属于刘姓一家。 当然,高祖也是意识到封国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和现实危险的。为了有效控制封国,中央派丞相统管封国政务,派太傅辅监诸侯国郡,规定无中央护符不得发兵。然而,迫于封国的自治传统,诸侯王国仍然保留了很大的自主权。 高祖在世时,曾立下“非刘氏不王,非功臣不侯”,违者“天下共诛之”的规矩。吕后掌权后,破坏高祖定下的遗训,大举分封吕姓子侄为诸侯王。异姓封国对刘氏江山的威胁不断加大。吕后死后,刘氏诸王与周勃、陈平等大臣合力消灭了吕姓诸王,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遥遥谈趣

遥遥谈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