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年,身患重病的成吉思汗把托雷叫到跟前说:西夏国已成困笼之兽,城破之时,一人不留,即便献城,也要屠城。
1205年,西夏主动递话,想和北边那个刚崛起的蒙古结盟,成吉思汗看中西夏地理位置,答应了,没几年,西夏反手就是一刀。
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派人去西夏求援。
结果西夏权臣阿沙敢布当众羞辱使节,嘴上撂狠话:“铁木真若无力伐金,便不当可汗。”
这话传到成吉思汗耳里,等于往脸上扇了个响亮的耳光。
可当时还不能动手,蒙古和金打得正紧,西夏暂时放一边。
蒙金大战,蒙古主力兵临城下,西夏派兵来“支援”,结果临阵脱逃,扔下盟军一地尸骨,这一回,成吉思汗算是彻底记账了。
李遵顼是当时的西夏皇帝,被逼无奈退位,政权交给了末帝李睍,试图平息蒙古怒火。
火早烧到心里,哪那么容易熄,到了1225年,西夏干脆跟金国结了私盟,想联合抗蒙,成吉思汗听到这个消息,当即下令:不留一个,全杀干净。
不是没得谈,是反复无常到极点,明里笑脸相迎,背地捅刀子,西夏这几手操作,直接把成吉思汗送上了“亲征西夏”的路。
那时候蒙古刚刚横扫花剌子模,军队远征千里刚回。
士兵疲惫,辎重未整,但仗必须打,因为西夏就在蒙古南下的命门上,卡着河西走廊,掐着丝绸之路。地形像一道锁,不砸开,帝国迟早有后患。
再加上西夏军政一体,百姓即兵源,平时是百姓,战时全能上阵。
没有后方,所有人都能咬住敌人腿。
成吉思汗这回亲征,目标就一个字:灭。
这不是一次普通战争,是清算,是复仇,每一次西夏翻脸的历史,都成了这场战役的燃料。
西夏不是没想过和解,李睍试图谈判,还主动派人送来贡物,暗示愿意投降。
蒙古这边表面答应,实则埋伏早布好,1227年,蒙古军围困中兴府,天也不帮西夏,突然地动山摇。
人没死在刀下,先被山塌地裂压了个半死。
西夏末帝撑不住,打开城门求降,成吉思汗此时已病重,但死前一句话传给拖雷:“不要放一个活口。”
西夏君臣一脚踏出城门,迎接的不是和平,是屠刀。拖雷执行遗命,屠城。
中兴府20万人口,几乎一夜之间被斩尽杀绝,血流成河,尸体塞满街巷,连狗都被杀光。
城烧了,书也烧了,西夏文、典籍、历史记载——全部付之一炬。
成吉思汗没等到城破之日,病死军中,死讯被压住,直到屠城完毕才公开。
这场屠杀不是战术,是决策,是战略性的清除,为了不给敌人任何死灰复燃的机会,蒙古连根拔起。
阿拉伯史书记下:“蒙古毁灭西夏,如拔草不留根。”
西夏原有党项族人口约两百万,这一战后,锐减到不到一万,整个民族像从地图上被橡皮擦抹掉一样。
没了国家、没了语言、没了文字,残存者只能逃入各地,慢慢融入汉人、藏人、蒙古人中,连名字都变成传说。
有人说,成吉思汗灭西夏是对背信弃义的惩罚。
也有人说,这是游牧帝国暴力扩张的血色模板。
但事实摆在眼前,之后蒙古灭金、灭南宋,几乎照搬这套“先谈后杀、先降后屠”的逻辑。
西夏不是最后一个,也不是最惨的,但绝对是第一个彻底被抹除的国家。
李睍的命运成谜,有说战死城中,有说被俘杀于营帐,也有说带少数亲信逃往青藏高原,无论真假,王朝灭了,文明断了,剩下的,没人再追问。
蒙古帝国在此战之后,震慑全域,名声传万里,没人再敢随便玩盟约。
一个“西夏”的代价,换来蒙古帝国半个世纪的无人敢犯。
但代价呢?换来的,是一个民族的彻底消失。
参考资料:
史金波. 西夏史. 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82-4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