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苏联欲引进一批中国农民。没多久,静海王二庄乡就发现1条标语:别去,苏

平南 2025-04-17 12:54:41

1955年,苏联欲引进一批中国农民。没多久,静海王二庄乡就发现1条标语:别去,苏联男少女多,1人得配10个媳妇。

1955年的春天,一则匪夷所思的谣言在华北农村不胫而走:“去苏联?那可是要一人配十个媳妇!”当时,这则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从河北传到山东,让原本热火朝天的赴苏工人招募工作顿时冷了下来。

说来也怪,这等“好事”本该让人趋之若鹜,可到头来,怎么反倒成了吓退众人的“紧箍咒”?

而事情还要从头说起,1954年金秋十月,赫鲁晓夫率团来华参加国庆五周年庆典。会谈进行到兴头上,这位苏联领导人突然提出个出人意料的请求:“中国能不能派100万工人来西伯利亚?”

这数字大得惊人,相当于当时中国城镇就业人口的十分之一。毛主席沉吟良久,最终点头应允——毕竟在“老大哥”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是社会主义兄弟情谊的体现。

而协议上,白纸黑字写得明白:中国工人享受同工同酬,月薪最低439卢布,还能往家里寄外汇;苏联承担全部赴苏费用,更承诺传授先进技术。

这等好事打着灯笼都难找,按理说报名处该被挤破门槛才是。可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计划招募8万人,响应者却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还得从历史阴影说起。东北老乡们对“招工”二字心有余悸——伪满时期被强征的“劳工”哪个不是九死一生?

当时虽说换了新社会,可“出国打工”听着总让人心里打鼓。更有人散布谣言,说什么“去西伯利亚就是当炮灰”、“苏联男人要把咱们当种马”,越传越邪乎。

而河北静海县出现的标语最是耸人听闻,硬把跨国劳务合作说成了“配种计划”。

不过,随后,政府赶紧出来辟谣,印发《赴苏工人培训教材》,把苏联援助中国156个工业项目的老黄历翻出来讲。干部们掰着手指头算账:在苏联干一年抵国内三年,学技术还管吃住,这等好事上哪儿找?

慢慢地,群众心里的坚冰开始融化,招募工作渐入佳境。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1955年4月,赫鲁晓夫突然来信叫停,理由是他们的相关机构释放出了大量的务工人才。针对于此,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不过是托词——当初提议时他就后悔了,如今见中国当真,只好找个台阶下。

但中国还是以德报怨,1956年先派1000人试点,次年又加派1000人。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苏联方面态度日渐冷淡,把中国工人的援助说成是“苏联帮中国培训人才”,完全本末倒置。

回头来看,这场未竟的合作充满遗憾。当时苏联战后确实缺劳力,中国工人勤劳肯干,本可成为西伯利亚开发的生力军。

据档案记载,苏联群众对中国工人极为热情,食堂特意准备中国菜,女工们主动接近中国小伙,连领导都乐见其成跨国姻缘。若百万工人计划成真,中苏友谊或许能谱写新篇。

可笑的是,赫鲁晓夫毫无反思之意,后来竟还倒打一耙,污蔑中国想“和平占领西伯利亚”。这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中国工人带着真诚去帮忙,反倒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

历史证明,心胸狭隘的领导者,终究会错失互利共赢的良机。这段往事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国际交往中最朴素的真理:信任如玻璃,碎了难重圆;合作似栽花,用心才能开。

资料来源:《中国工人“赴苏援建”问题的历史考察(1954-1963)》

0 阅读:161

评论列表

笨笨塔格

笨笨塔格

10
2025-04-17 13:18

苏联二次大战死人太多,是真缺人。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