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周总理率领首都各界人士前往碧云寺参遏孙中山纪念堂,而陪同周总理的正是孙中山衣冠冢的守陵人谭惠全,周总理见谭惠全衣衫褴褛,不由问道:“孙先生给你多少恩饷?”这一问,反而让谭惠全大吃一惊。
关于“恩饷”的事,还要从陈炯明兵变说起。
1922年,陈炯明发动兵变,将大炮对准了总统府,在隆隆的炮声中,受困的孙中山生命堪忧,就在这危急时刻,身为贴身卫士的谭惠全拼死将他护送到了中山舰,使他脱离了危险。
谭惠全是广东香山人,比孙中山小9岁,早在孙中山在广东行医时,他便与之相识,后来在孙中山的影响下还加入了同盟会,由于他武艺高强,因此一直作为贴身卫士,不离孙中山左右。
由于有救命之恩,孙中山对谭惠全感激万分,宋庆龄更是在表彰大会上亲自将“讨贼有功”的勋章佩戴在了他的胸前,除此外,孙中山在谭惠全军饷的基础上,另外每月拨付恩饷60块大洋,以表示对他的嘉奖。
原本恩饷一事并没公开,所以知道的人并不多,那么周总理是怎么知道的呢?
原来,周总理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时,谭惠全也被聘为武术教官,因此两人也算是同事,周总理也就知道了恩饷的事情。
按说谭惠全既是早期同盟会成员,又是黄埔军校教官,还深得孙中山器重,凭着这些资历,他不管是跟着国民党还是跟着共产党,都有很好的发展,然而谭惠全却选择了第三条路——做最没前途的守陵人。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为达成全国和平统一的局面,受邀北上会晤冯玉祥,这次出行仍由谭惠全护卫他的安全,然而不幸的是仅过半年,孙中山就在北京病逝了。
孙中山临终前留下“死后葬在南京紫金山”的遗言,然而修中山陵本来就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再加上当时军阀混战,时局不稳,因此只能将其灵柩暂存于香山碧云寺的金刚宝座塔石券门内,而时任卫队队长的谭惠全责无旁贷担负起了看守灵柩的重任。
然而哪怕是看护灵柩也是一份危险的工作。
北伐战争开始后,张宗昌在山东由于被国民革命军打得屁滚尿流,因此心怀怨恨的他便想破坏孙中山的灵柩以报复国民党。
不过,张宗昌很狡猾,他深知这样做会犯众怒,便对张作霖说,有算命先生看过孙中山放灵柩的地方是风水宝地,由于他的灵柩占了主位,所以只要开战,奉军必败。
正因打了败仗焦头烂额的张作霖顿时信以为真,立刻命令张宗昌将孙中山的灵柩挪出去。
这样一来,张宗昌虽然达到了目的,但他没想到会让他去做这件事,他深知假如他动了孙中山的灵柩,国民党将来打赢后,肯定不会有好果子给他吃。
所以,张宗昌先派了一群兵痞去捣乱,借机探探虚实。
这群兵痞在碧云寺里扬言孙中山的人打死了他们好多兄弟,所以他们要找孙中山报仇,甚至有个士兵还朝孙中山的遗像开了枪。
谭惠全听到动静,立刻带着其他守灵人赶到现场,随后双方从文斗发展到武斗,好在对方由于有所顾虑,没敢开枪,可打架他们也不是谭惠全的对手,所以他们一边威胁着要喊人来砸孙中山的灵柩,一边飞也似的逃走了。
谭惠全考虑到北京是奉军的地盘,假若真的来一大批人,就凭他们几个灵人肯定没办法阻挠,于是他便向张学良求助,让张学良拖住了张宗昌,同时他迅速将孙中山的灵柩藏于西山一处洞穴中,并日夜把守。
1929年,中山陵建成后,国民政府将孙中山的遗体敛入铜棺运往南京。依照宋庆龄的意愿,孙中山换下的寿衣及随葬物品装入先前所用的金丝楠木棺中,仍封入金刚宝座塔内,作为孙中山的衣冠冢。
临行前,宋庆龄拜托谭惠全留在碧云寺继续为孙中山守陵,而谭惠全也承诺,他一定誓死守卫。 当时与谭惠全一同留下守陵的还有4人,他们的薪资由中山陵拱卫处发放,而谭惠全的恩饷也一直没有中断。
然而抗战爆发后,南京眼看就要沦陷,于是中山陵拱卫处随国民政府匆匆撤至重庆,自此5名护陵卫士便断了收入来源。
此时北平时局也很危险,再加上没有收入,因此坚持了数月后,4名卫士先后离开了碧云寺,唯有谭惠全仍坚守承诺留了下来。
谭惠全开垦了一片荒地用来点豆种瓜充饥,他的妻子则带着孩子到城里打零工,这才勉强解决了一家人的生存问题。其实谭惠全想挣钱并不难,一方面他有高超的武艺,另一方面他还精于厨艺,当时北平的高档饭店曾开出大价钱请他,但他都没答应。
新中国成立后,谭惠全被安排到园林局当工人,一家人的生活这才得到了改善,但由于人口多,因此生活还是很困难。
在了解了谭惠全的情况后,周总理赞许地望着他说道:“你是有情有义,于国父有恩的人。”能得到周总理的肯定,谭惠全内心感到很高兴,认为这是对他坚守承诺的最大奖励,可他万万没想到,在送走周总理后,他的工资每个月竟多了60元补贴,后来他才得知这60元正是“恩饷”的延续。
1961年,88岁的谭惠全离开了人世。在他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求葬入离碧云寺最近的万安公墓,他表示他要继续守卫孙先生的衣冠冢,而他要以此表达他对孙先生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