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咸丰帝驾崩热河,以两宫太后和恭亲王为一方势力,以载垣、肃顺、端华为另一方随即展开了对于帝国最高权力戏剧性的争夺。 “辛酉政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近代史走向,因为慈禧后来实实在在是祸国殃民的老妖婆,以至于大部分人说起来这场变动都颇为载垣和肃顺叫屈。 1861年11月8日,晚清权臣肃顺被判为斩立决,为了顾忌满清贵族的体面,贵为大清帝国亲王的端华和载垣也被赐令自尽,“顾命八大臣”一夜之间团灭。 平心而论,载垣和肃顺在此次权力争夺中失败,输的一点都不冤。 晚清帝国最高权力争夺的大戏,早在英法侵略者兵临北京城下时就已经拉开序幕。 1860年,因为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的争议,英法联军从大沽口登陆,虽然晚清名将曾格林沁打退过一次联军的进攻,但是在英法侵略者联军支援就位之后,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还是避免不了兵临帝国首都的命运。 作为战争开始前“主战派”的亲王载垣、端华、肃顺,在兵临城下的时候,最着急的事情不是组织抵抗和防守,而是不停地向咸丰帝上折子,目的只有一个:巡行木栏。 当时咸丰帝在是否狩猎热河的选择上犹豫不定,比如,作为战前“主和派”的文祥就主张咸丰帝留在帝国首都以安军心,文祥上书“予恐动摇人心,有碍大局,且塞外无险可守”。 在英法侵略者即将发起对首都的进攻之前,“主战派”在主张逃跑,“主和派”却建议死守京城,这原本就已经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了,从此一点就足见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于国家大事上真正的嘴脸。 后续发生的“辛酉政变”,其实也就是当时的战前“主和派”和“主战派”之间的争夺。 从“顾命八大臣”随驾巡行木栏,就已经给肃顺他们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作为一个有明确统一主张的利益团体,肃顺、端华、载垣之流全跑了,一个没留。 偌大的一个京城,城防、民生一甩手全部交给了自己的死对头恭亲王和文祥。 从这点来看,肃顺于实际事务之中的经验可以说是非常幼稚,又或者不幼稚,但是在“权”和“命”之间做选择的时候,他已经选择了保命要紧。 等到咸丰帝驾崩,慈禧和慈安两个人掌握着皇帝印玺一路狂奔回京,“顾命八大臣”还老老实实的按大清旧例跟随着皇帝灵柩徐徐前进。 作为顾命团大臣,没有御玺就不能发布有效的上谕,肃顺一点不着急,还在拘泥礼法。 如此迂腐的人物能不能做好“顾命大臣”就不问可知了。 于名于实,以载垣和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在“鬼子六”恭亲王面前都显的非常不老练,妄想单凭一份遗诏,就可以在掌握城防和御玺的恭亲王手里顺利完成权力交接。 慈禧太后之后祸国殃民,但是在整个辛酉政变里扮演的更多是一个投机者的角色。 “顾命八大臣”输的一点都不冤,以他们“因循守旧、临阵脱逃、务虚不务实”的行为方式来揣测,就算“顾命八大臣”顺利完成权力交接也不就得晚清就能好到哪去。
晚清咸丰帝驾崩热河,以两宫太后和恭亲王为一方势力,以载垣、肃顺、端华为另一方随即
子焓
2024-06-22 20:19:11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