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正用手机办事时却突然电量告急;开着电动车出门,结果半路就得找充电桩,归根结底就是电池续航不足导致的。
但现在传来了一个好消息,这些烦恼可能很快就成为历史了,因为中国科大最近搞了个大新闻,他们突破了固态电池的核心技术,解决了困扰科学家几十年的老难题。
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科大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从分子设计入手,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团队利用聚合物分子的设计灵活性,在主链上同时引入具有离子传导功能的乙氧基团和具备电化学活性的短硫链,制备出在分子尺度上实现界面一体化的新型材料。
这项创新的核心在于,他们打破了传统电池中“离子传导”与“离子储存”功能分离的思维定式。
通过一种被称为P(EO2-S3)的新型聚合物材料,在单个分子水平上实现了离子传输与存储的功能融合。
科研人员介绍,这种材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在不同电位区间实现离子传输与存储行为的可控切换”。
它就像一个智能交通系统,能根据需求自动调整车道方向,大幅提升了离子传输的效率。
这么说吧,这项技术的突破,就像是给电池世界打开了新大门!
现在的锂电池就像夹心饼干,两层电极中间夹着液态的电解质。这个液态电解质既危险又占地方。
固态电池就是把那个液态的换成固态的,好处太多了。
首先是再也不怕电池起火了,想想三星手机爆炸、电动汽车起火自燃的新闻,以后这些都会成为历史;
其次是电量更耐用,同样大小的电池,固态电池能多存好多电。
研究人员的报告说得比较专业,我翻译成人话就是:更安全、更小巧、更耐用!
为什么说这次中国科学家真正地攻克了固态电池的核心技术?
打个比方,你试试把两块积木紧紧压在一起,看着贴紧了,实际上只有很少的点真正接触,固态电池里的电极和电解质就这样,两个固体就是贴不紧。
结果呢?锂离子在两个固体之间跑来跑去的时候特别费劲,就像在坑洼不平的路上开车。
这个问题不解决,固态电池就是个摆设,全世界的实验室都被这个问题难住了。
咱们的研究人员想了个绝招,就是从分子层面动手,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材料,这种材料特别聪明,能在分子尺度上自己把两边连接起来,让离子顺顺当当地通过。
更妙的是,这种材料一身兼两职,它既能帮离子传输,又能自己储存离子。就像是既能修路又能运货的多面手!
这个巧妙的设计,就像个智能交通系统,在高峰期能够自动调整车道,让车辆跑得更顺畅。
而且这个突破还有更厉害的地方,弯折两万次都不坏,这意味着将来的手机可以弯曲、折叠,随便你怎么折腾电池都没事,电车碰撞也不担心起火。
能量密度还能提升86%,意味着同等体积下的电量理论能够提升86%,这就是说同样大小的电池,将来能用差不多两倍的时间。
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不仅能够让电车更安全,还能大幅提升电动汽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的续航时间。
试想一下,未来手机几天充一次电、电车续航超过1000公里,这些都是即将到来的现实!
更关键的是,中国科大的突破并不是孤军奋战。
就在几个月前,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杨卢奕团队在研发高性能全固态锂电池的玻璃态电解质方面,同样取得了重要进展。
全国各地实验室像是在进行一场友好的竞赛,看谁先让固态电池走进我们的生活,正是这些突破加在一起,加速了电池革命的到来。
实验室里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把这些技术变成我们能买到的产品,可以确定的是,电池的“固态时代”真的不远了。
到时候,我们不会再为电量焦虑,不会再到处找插座,电动车会成为真正方便的交通工具。电池的新时代,或许真的要来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