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说法来自全球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根据他们的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购买电动汽车后悔的消费者占比3%,2023年购买电动汽车后悔的消费者占比激增到22%。
从3%到22%,仅一年时间就增长了7倍多,确实符合越来越多这个特征,但是这个数据笑笑就好了,没必要当真。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个世界上购买的任何东西都有人后悔,本来就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你以为购买苹果手机、特斯拉汽车就没有后悔的?
根据麦肯锡发布的《2025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三四线城市电动汽车车主“反悔率”高达54%,远远高于一二线城市的10%。
说真的,如果三四线城市超过一半的人后悔买了电动汽车,那电动汽车的渗透率早就应该崩盘了,这个口碑是藏不住的,但如今的新能源车渗透率是越来越高。
数据显示,2025年6月新能源车渗透率是53.3%,8月是55.3%,乘联会预测2025年全年的新能源车渗透率是56%,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是55%。
电动汽车如果后悔率不断攀升,那么渗透率怎么会不断上升呢?应该下降才对,反正麦肯锡这个数据我是一个字也不相信。
再来看看这些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后悔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三四线城市(包括县城)充电桩建设明显跟不上。
坐标湖北,我住的城市以前是五线城市,现在是四线城市,去年才开通高铁,城市很小,市区人口87万,符合三四线城市的特征。
我用手机查了一下,我家周边1公里的范围内有七八个充电站,每个充电站至少有8把枪。
我开的是插混车,没有车位,安装不了充电桩,我也经常去充电,从来没遇到过排队的情况,反正每次去充电,每次都有位置,不存在说充电桩不够。
县城的充电桩可能会比较少,但也不存在排队充电,或者找不到充电桩的情况,反正我是没遇见过。
如果是镇一级的地方,肯定会存在这些问题,但是县一级的地方,充电桩真的不少。
况且买纯电动汽车的消费者,绝大多数是自己家里有车位,能安装私充桩。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截止2025年8月,私人充电桩的数量达到1303.2万个,公共充电设施(枪)431.6万个,纯电车保有量是2635.4万辆,桩车比差不多是1比2.
假设一家只有一辆电动汽车,也就是说有1300万左右的电动汽车车主需要在外面的商业充电桩充电,这其中又包括了400多万辆出租车和网约车,部分出租车是换电的应该除掉。
如果是在农村,不需要安装充电桩就能充电,直接用接地的大功率插板就能充电,充电功率大概是2KW左右,我的插混车差不多五六个小时能充满,电池是20度。
如果是五六十度的纯电车,用插板充电至少要十几个小时,其实从晚上六点充电早上六点足够使用了,至少能充满80%以上。
农村根本不担心充电,反而是最方便的,不过就是要计划好,绝大多数农村可没有商业充电桩。
充电桩建设其实已经算发展很快了,同比增长超过45%,这个数据远超新能源车的增长。
充电桩的建设也存在位置问题,好一点的位置确实多,差的位置当然少,不可能满足所有人,有人后悔也是正常的。
后悔的第二个原因是续航里程严重缩水,尤其是北方的冬天。
这个问题很现实的,不仅仅是北方的冬天,南方的冬天也一样,电动汽车开空调制冷其实并不耗电,主要是头一个小时最耗电,差不多1.5度电一个小时,后面每个小时就特别省,一个晚上不到5度电。
电动汽车最怕的就是开空调制热,耗电量特别大,是冷空调的2倍多,跟油车是反过来的。
这是电池的特性决定的,电池怕冷也怕热,相对来说更怕冷,低于零下20度的环境,充电都充不进,要开启加热功能。
冬天电动汽车掉电特别快,尤其是开热空调的时候,严重的情况续航会缩水超过二分之一,500公里的理论续航,在冬天可能只能开200多公里。
这个问题暂时解决不了,只能等固态电池出来,有人通过加装柴暖来解决,这改变了电动汽车的结构,有安全隐患。
后悔的第三个原因是续航里程虚标,标500公里只能跑450公里,标800公里只能跑760公里。
其实这不是厂家虚标,只是厂家按最佳工作环境测试得出的结果,也就是在最合适的温度,以最合适的车速测试出来的,这个续航是存在的,但你跑不出来。
这就跟油车的油耗一样,厂家标的油耗你能跑出来吗?不是同样是为了好看。
后悔的第四个原因是担心电池寿命。
动力电池的费用太贵,如果真要消费者自己掏钱换电池,那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但是现在厂家都对首任车主有质保要求,有的是终身免费维护,有的是多少公里,多少时间免费更换与维护。
电池到底能用多久,大多数人没底,理论上用十年以上没有问题,有些纯电出租车跑了超过一百万公里,普通私家车一辈子都跑不到。
现在确实存在10年前的电动汽车还在使用的情况,比如北汽、特斯拉、比亚迪都有,但比较少。
绝大多数电动汽车在6~8年会换车或者报废,因为这些车主行驶里程多,买纯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很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购买的。
我认为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肯定会维持一定的后悔率,但不至于影响电动汽车的销量,肯定没有麦肯锡说的那么高,这是正常现象。
随着电车技术的完善,后悔率只会越来越低。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