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十一年四月的临安,赵构突然下旨解除岳飞兵权,召他回朝,岳飞虽然愤恨,但也不得不服从圣旨,只是,岳飞这一走注定是凶多吉少,那他的“岳家军”做了什么?答案是集体保持沉默、坚决拥护朝廷决定——董先、庞荣、牛皋这些大将,没一个闹事的,反而乖乖上交兵符,直到后来岳飞被杀,也没人敢吭声,这究竟是为什么?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南宋绍兴七年的淮西,当时,赵构面对金朝和伪齐的威胁,想整顿军权,刘光世作为“淮西宣抚使”,手握重兵,但这哥们儿打仗不行,还爱捞钱,士兵们怨声载道。赵构一看,这不行啊,得换人!于是绍兴七年二月,赵构下旨罢免刘光世兵权,调他回朝当个闲职。
与岳飞的岳家军相比,刘光世的手下简直闹翻了天,原因在哪里?
首先要知道,为啥郦琼敢这么干?核心原因很简单,刘光世的军队可以说是他自己的“私兵”,刘光世的军队是怎么来的?他从北宋末年就拉起了这支队伍,将领们大多是他的老部下或同乡,忠诚度相当高。
岳飞的军队,可以追溯到1130年,最初叫“神武右副军”,后来改名叫“行营后护军”,这名字听着怪神气,但从名字就能看出这支部队的本质,那就是皇帝的禁军,直属朝廷。
董先,资历比岳飞老,早期在翟兴手下抗金,1132年才调岳飞部;庞荣,原属韩世忠军,1134年被朝廷调任到岳飞麾下;牛皋,北宋老兵,1133年从李横部调来,算是岳飞的前辈;王俊和傅选,也都是老将,王俊后来甚至还告发岳飞。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对于手下这些将领,岳飞曾抱怨“将领多不从命”,可见其控制力有限。
所以,事实已经很清楚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为北宋定下了规矩,军队归皇帝,将领轮换,南宋延续这一套,赵构通过枢密院直接控制调兵、发饷和人事,岳飞只能算是个执行者,1141年罢免他时,朝廷立马派张俊接管军队,手下将领们无缝衔接,跟着新“老板”接着干。
只是可惜了岳飞,精忠报国,最后却落得惨死风波亭,曾经并肩作战的部下们集体沉默,如果岳家军能够成为岳飞的私军,会不会有不同结局?评论区一起交流一下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