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赶慢赶,戏剧性的韩国大选结束了,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以绝对的领先优势当选韩国总统,正当中韩关系即将迎来了转折点之际,李在明对中美的措辞却变了,难道韩国以后还要看美国的脸色过活吗?难道中韩关系就永远摆脱不了美国的影响吗?
当地时间6月4日,韩国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表决通过了大选投票结果的议案,确定李在明成为新总统。由于之前韩国没有现总统,李在明无需交接,只需于4日经过简单的宣誓等环节就可以直接上任。
韩国民众对这位新总统寄予了厚望,据韩国选委会通报,今年大选的最终投票率为79.4%,创下了自1997年以来韩国总统大选的最高投票率,尹锡悦在位期间,韩国面临高利率、高汇率、高油价的“新三高”困境,叠加全球通胀,青年失业率攀升,民生极为困苦。
而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第一夫人金建希却被曝出论文抄袭、干涉人事、收受奢侈品等丑闻,尹锡悦为救红颜,三次动用总统否决权阻挠《金建希特检法》,因而引发了民众愤怒。去年12月,转折点到来,尹锡悦以“肃清反国家势力”为由,再次利用总统特权,突然宣布全国紧急戒严,民众压抑已久的怨怼情绪爆发,宪法法院认定“严重违宪”,尹锡悦遭到了弹劾并倒台。
韩国经历此番“大劫”,对本次的大选格外上心,李在明这个总统头衔额度含金量可谓相当之高,其当选后的各项政策也就分外引人注目,尤其是其外交政策,尹锡悦在位时期,韩国配合美国的遏华战略,开放追加部署“萨德”系统,并签署《华盛顿宣言》,允许美军在半岛部署战略核潜艇,在军事领域彻底站到了中国的对立面。
在经济方面,尹锡悦又积极参与美国推出的芯片联盟,配合美国对华技术围堵,大力推行所谓的“去中国化”和“经济去风险化”,并试图堵截东南亚转口贸易,一系列乱拳打下来,韩国对华贸易30年来首次出现逆差,韩企损失惨重。韩国民众都期待李在明能为中韩经贸带来新气象,李在明竞选时也承诺会积极修复中韩关系,强调不会“疏远中国”。然而,越接近胜利,他的态度就越不一样了。
在大选前的最后一次记者会上,李在明回答关于对华关系的提问时表示,当选后会推行实用的外交政策,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俄罗斯、美国,都需要建立友好关系。他这句话将中美俄日都放在了同一个水平上,变相澄清了国内有关他是“亲华派”的传闻。
紧接着,他又指出韩美同盟是韩国外交的“根基”,他将继续深化下去。又表明,韩国新政府仍会将发展对没关系作为外交政策中的优先事项。这句话并不令人意外,韩国对韩美同盟的依赖是全方位的。
军事方面,朝鲜核武器和导弹危机迫在眉睫,韩国需要美国的“核保护伞”;经济方面,美国是韩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尤其在半导体、汽车领域依赖美国技术准入与消费市场,是韩国跻身全球产业链高端的跳板;外交方面,韩国也需要借美国的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融入西方体系。所以尽管李在明比尹锡悦更为理智务实,短期内他不可能,也根本不会去想动摇美韩同盟的根基。
当前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韩国新政府会如何平衡中美关系。《韩民族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李在明定于4日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进行通话,这将是他就职第一天的首个外交活动。
回想尹锡悦当选时,仅仅5小时,他就与美国时任总统拜登通了电话,承诺与美继续保持密切协调和“减少对华依赖”,还因此被讽刺为“美方的代理人”,李在明今日的决定与尹锡悦当初并无二致,这不免让人担忧,李在明政府是否要效仿尹锡悦,又能将对华承诺落实几分。
仔细观察亚洲国家,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的国家不在少数,对华政冷经热的也不止韩国一个,李在明要务实,最好再回顾一下中美日内瓦会晤的结果,重新评估中美博弈的形势,慎重做出决定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