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史可法守扬州,写血书告家人「城亡与亡」?清军破城后屠十日,惨不忍睹

1. 烛火下的血书:那个决定扬州命运的深夜顺治二年(1645 年)四月的扬州,已经能隐约听到城外清军的马蹄声。深夜的督师

1. 烛火下的血书:那个决定扬州命运的深夜

顺治二年(1645 年)四月的扬州,已经能隐约听到城外清军的马蹄声。深夜的督师府里,只有一盏烛火摇曳,史可法握着笔的手微微发抖 —— 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胸口翻涌的气血。他面前摊着两张纸,一张是给南明朝廷的最后奏疏,另一张是给家人的家书。

笔杆蘸了墨,却迟迟没有落下。史可法长叹一声,突然抬手,用随身匕首在指尖划了道口子,鲜血瞬间渗了出来。他就着这血,在纸上一笔一划写下:“吾死无恨,惟愿朝廷速定大计,恢复中原。若能如此,吾虽死犹生。家人无需挂念,城亡与亡,我意已决。”

这封血书后来被家人偷偷藏了起来,直到清朝中期才被发现。你可能不知道,史可法当时其实有退路 —— 清军将领多铎多次派人劝降,许他高官厚禄,甚至说只要他愿意投降,扬州百姓可免屠戮。但史可法每次都把劝降的人赶出去,还在城墙上贴出告示:“今日扬州,要么守住,要么战死,没有第三条路。”

2. 扬州城的 47 天:一座孤城的倔强抵抗

其实史可法守扬州,从一开始就难如登天。当时的南明小朝廷乱得一塌糊涂,福王朱由崧只知道吃喝玩乐,大臣们忙着争权夺利,根本没人管扬州的死活。史可法名义上是 “督师”,手里能调动的兵还不到一万,而且大多是临时拼凑的民壮,连像样的盔甲都没有。

反观清军,多铎带了十万大军,还拉来了红衣大炮,光是攻城的梯子就准备了上千架。四月十五日清军抵达扬州城外时,有人劝史可法弃城撤退,到江南再组织抵抗。但史可法摇了摇头:“扬州是江北的门户,扬州丢了,江南就保不住了。我身为督师,怎么能弃城而逃?”

接下来的 47 天里,扬州百姓的表现让人泪目。城墙上,士兵们拿着大刀、长矛和清军拼杀,很多人连武器都没有,就抱着清军一起从城墙上跳下去;城墙下,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有的送粮食,有的运伤员,还有的老太太拿着剪刀,说要是清军破了城,就跟他们拼了。《明季南略》里记载,有个叫贾必选的秀才,自己带着家丁上城墙守城,最后全家都战死了,临死前还喊着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史可法更是每天都在城墙上待着,饿了就啃口干粮,渴了就喝口冷水,眼睛里全是血丝。有一次清军的炮弹落在他身边,炸起的泥土把他埋了半截,他爬出来拍了拍身上的土,继续指挥战斗。士兵们见他这样,没人敢后退一步 —— 主帅都拼命了,咱们还有什么好怕的?

3. 城破之日:史可法的结局,至今还有争议

五月二十二日那天,扬州城还是破了。不是因为士兵们不拼命,而是清军的红衣大炮把城墙轰开了一个大口子。潮水般的清军涌进城,史可法知道,大势已去。

他拔出佩剑,想自刎殉国,却被身边的侍卫拦住了。侍卫劝他:“大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咱们突围出去再想办法!” 史可法甩开侍卫的手,说:“我已经跟扬州百姓承诺过,城亡与亡,现在城破了,我怎么能独活?”

关于史可法的结局,史学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明史・史可法传》里记载的,他被清军俘虏后,多铎还想劝降他,说:“你要是投降,我保你荣华富贵。” 史可法骂道:“我是大明的督师,岂能降你异族?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最后被处死在扬州城头。

另一种说法来自《扬州十日记》,说史可法其实突围出去了,但在城外被清军发现,双方厮杀时,他力竭而死,尸体后来混在百姓的尸体里,根本找不到了。现在扬州史可法纪念馆里的衣冠冢,就是当时百姓为了纪念他,用他生前穿过的衣服和用过的兵器埋起来的。

不管哪种说法是真的,有一点是肯定的 —— 史可法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 “城亡与亡” 的誓言。

4. 十日屠城:被烟火掩盖的哭声,不敢忘却的记忆

清军破城后,多铎下了一道命令:屠城十日。这道命令,让扬州变成了人间地狱。

《扬州十日记》是当时住在扬州的王秀楚写的,他亲眼见证了这场灾难。里面记载:“清军进城后,见人就杀,不管男女老少。有的百姓躲在屋子里,清军就放火烧房,把人活活烧死;有的母亲抱着孩子想逃跑,清军一把夺过孩子扔在地上,再把母亲杀了。街上到处都是尸体,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河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当时扬州城里有个叫程正揆的画家,他在日记里写过一个细节:有个清军士兵想抢一个老太太的手镯,老太太不肯给,士兵就把老太太的手砍了下来。程正揆躲在柜子里,听着外面的哭声、惨叫声,整整十天都不敢出来,最后是靠喝雨水才活下来的。

这场屠城到底杀了多少人?现在没有准确的数字。《扬州十日记》里说 “死者逾八十万”,这个数字可能有点夸张,但根据清朝官方后来的统计,扬州战前有八十多万人,战后只剩下不到五万人,也就是说,至少有七十多万人在这场屠城里失去了生命。

直到五月二十二日,多铎才下令停止屠城。那时候的扬州,到处都是断壁残垣,街上的尸体没人收拾,都开始腐烂发臭。百姓们只能自发组织起来,挖大坑埋尸体,光是这样的大坑,就挖了几十个。

现在再看这段历史,我们该记住什么?

现在去扬州,还能看到史可法纪念馆,里面有他的衣冠冢,还有那封血书的复制品。每年都有很多人去那里祭拜,不是为了宣扬仇恨,而是为了记住两个字:“坚守”。

史可法守扬州,其实从一开始就知道赢不了,但他还是选择了抵抗。他不是不知道投降能活下来,能保住家人,但他更知道,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 —— 那就是家国大义。就像他在血书里写的 “吾死无恨”,因为他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

而那场屠城,也让我们明白,和平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太平年代,不用面对战火,不用害怕屠城,但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和平,是无数像史可法这样的人用生命换来的。

你想想,如果当时你是扬州城里的一个百姓,面对清军的屠刀,你会怎么做?是像史可法一样抵抗,还是选择逃跑?或者你有其他的选择?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要是对这段历史还有什么好奇的,比如史可法的家人后来怎么样了,或者扬州是怎么从屠城的创伤中恢复过来的,也可以留言告诉我,咱们下次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