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白茶的传统核心产区,政和县的茶叶生产早年以出口为导向,形成了一条紧密的产业链。在这条链中,茶农多以提供鲜叶原料为主,由茶厂统一收购进行加工;而规模较小的茶厂则常为具备出口资质的大型茶厂提供毛茶,最终经大厂拼配精制后销往海外。
在这一背景下,政和民间逐渐衍生出一种称为“晾白子”的白茶初制方式——即茶农在天气晴好,或鲜叶收购价格偏低时,自行将部分茶青摊放在自家楼板上进行自然萎凋,制作成简易的白茶毛茶。比起直接出售鲜叶,将“白子”售予茶厂能够换来略高一些的收入,成为茶农贴补家用的一条途径。
然而,“晾白子”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充满不确定性的农事作业。其高度依赖天气,一旦遭遇突如其来的雨水或湿度上升,萎凋中的茶叶就极易发生红变、渥堆甚至霉变,导致品质下降甚至整批报废。因此,每年仅有少数几个天气稳定的批次能够做出品质较好的白茶。也正因风险极高,通常只有经验丰富的老茶农才敢尝试,且多是零星进行,并未形成规模化的家庭生产模式。
“晾白子”这一民间做法,折射出传统农人顺应时令、利用资源的生存智慧,同时也体现了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茶农应对市场波动的一种适应性策略。它虽未改变早年政和白茶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却为后来内销时代民间制茶技艺的沉淀与提升奠定了实践基础,也成为政和白茶发展历程中一个值得铭记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