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产生语言暴力。
要表达的事情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语气却会比较粗暴,用指责、命令或者不耐烦的语气说出来。
源于我们潜意识的一种影响,习惯于这样的说话方式。
记得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会用柔软有爱、平静愉悦的口气对孩子提要求,让孩子去做某件事,日常的交流都是这种比较柔和的语调。
孩子长大一些后,我们开始变了,语言里带着不耐烦,那种柔和平静的语调消失了。
但是对孩子来说,他前几年还感受到的是柔和的语调,搞不懂父母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粗暴。
日常还是那些事,但是沟通的语言却变了很多,孩子一时不能适应,甚至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攻击性。
妈妈:“儿子,学校的午餐你能吃完一大半吗?”
儿子:“能”
妈妈:“蔬菜和肉也吃吧?”
儿子:“学校里的午餐盘是四格的,不吃菜和肉会是一大半吗?”
妈妈:“五颜六色蔬菜都吃吧?”
儿子:“什么五颜六色,中午南瓜炖不知道什么东西,跟shi一样。”
妈妈:“我不是说今天午餐,平时那些五颜六色蔬菜,你吃吗?”
儿子:“什么五颜六色,超咸黄瓜炒超甜玉米,感觉不是人吃的东西。”
妈妈:“…”
看到没,儿子是个纯逻辑性小男孩,第一次回答“能”,已经把妈妈的问题回答完毕,后面妈妈再追问,男孩觉得多余。
妈妈的思维方式跟孩子思维方式不同。另外,不同时代的人语言有不同的逻辑。
纯逻辑性的男孩,日常聊天经常显得情商不高,养育环境自由,不装不绕弯,说话硬生生的让家长不舒服,甚至聊不了几句就被怼。
但纯逻辑型孩子不代表真的情商低,只是跟家长聊天时,用纯逻辑的方式,偶尔显得情商不高。
此时,妈妈若理解不了小男孩纯逻辑的说话方式,可能会觉得跟孩子沟通困难,聊不了几句想揍他。
孩子每个阶段发展的能力不同,他发展好自己的强逻辑性,将来会发现怎样的说话方式才容易跟他人沟通。
不着急,慢慢来,顺应孩子当下的状态,一切可变。
再者就是孩子特质有差异,一个有社交天赋的孩子,从小会显得情商高,特别是在语言上,净说旁人爱听的,他们这方面的感知力特别强。
纯逻辑性和社交型的孩子在沟通上存在很大差异,但不分好坏高低,只是特质不同。
假如这个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未来他会把两种或多种特质结合。就像纯逻辑型的孩子又有逻辑思维能力又很擅长搞人际关系。社交天赋型的孩子则会成长为,既能把人际关系搞得很好,又能编程序创造产品。
再厉害些的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集合多种有用特质,把它们叠加,把自己培育成六边形战士。
说到这,可以考虑“放过”说话不中听的孩子,除了天生带人际交往特质的孩子,在小时候某些阶段有点不那么完美,不是大事,或者稍微提醒孩子几句也可以,不是指责,而是告诉他“你这样说话,我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