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历史上票选一位最爱菊花的人,那肯定是东晋隐士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他与菊花深度绑定了上千年。
1
四君子之“菊”
菊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花中四君子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其色彩多样、品种丰富,具观赏和实用价值,可用于花境、盆栽,制作茶饮,亦可售卖鲜切花。菊花味甘苦,性寒,主要作用于肺经和肝经;入肺经能疏散风热、清肺火,入肝经则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从自然花期来看,有夏菊、秋菊、寒菊和四季菊;按花径来分,有大菊、中菊、小菊。菊花种类繁多,不一一介绍了。
菊花适应性较强,喜光喜凉、耐旱耐寒,适宜生长于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
菊花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是我国传统名花,与梅、兰、竹一同被誉为“四君子”。
2
菊花诗韵
菊花因傲霜而开、卓然独立,自古便深受人们喜爱与敬重,有不少关于它的诗句——
古人称其为 “花中之隐士”,常用来比喻高风亮节之人。
晋朝陶渊明爱菊成癖,曾广为流传。他写过不少咏菊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等名句,至今仍脍炙人口。当时士大夫慕其高风亮节,亦多种菊自赏,并夸赞菊花是“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更有诗云,“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蜀人多种菊,以苗可入莱,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郊野火采野菊供药肆”。
3
从实用价值到精神象征
作为中国十大传统花卉之一,菊花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周礼》中,有“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鞠有黄华”的记载,这里的“鞠”指的就是菊花。《礼记·月令》中也写道“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可见在那时,菊花是黄色的,而且是与季节、物候深度绑定的。在观天察地来区分时令的时代,人们用菊花盛放来辨别时节,指导农业生产,因此也有了“菊花天”的说法。
而战国楚大夫屈原《离骚》里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则将菊花与君子高洁的品行联系在了一起。
菊花的药用价值,也很早就被人发现。中国古代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鞠华,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生川野及田野。”在追求长生不老的汉代,“轻身耐老延年”这几个字可太有魅力了。
据专家考证,晋代之前人们看到的菊花都是野生菊,野生菊花很小,且都是单瓣花,颜色可能也只有单一的黄色,瞬间就能秒懂啥叫“人淡如菊”了。
“人淡如菊”一词出自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而花色淡雅到生性淡泊之间,还隔着一个陶渊明。
◎本文来源“宁波日报”“江苏文脉”,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由豆包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