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云”上钻井好风光

(通讯员 唐仲松)立秋已过,暑意未消。中石化江汉油田在南方山地部署的首个二次采集项目——鄂西渝东地区石柱复向斜红星三维地

(通讯员 唐仲松)立秋已过,暑意未消。中石化江汉油田在南方山地部署的首个二次采集项目——鄂西渝东地区石柱复向斜红星三维地震采集项目激战正酣,作为其中重要的地震钻井施工环节,收官在即。

就在前不久,红星页岩气田1650.25亿立方米页岩气探明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审定,标志我国又一大型页岩气田正式诞生,成为国内外各大媒体关注焦点。此次红星三维项目的实施,对下步红星气田大开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我们自主研发的‘钻井工序生产运行数据看板’,成为项目高效推进的提速器。”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地理地质信息勘查分公司副总经理贾云龙介绍。

云遮雾绕的群山之间,正在搭建的钻井“云”平台,为这一传统施工模式勾勒出别样的风景 ——“红星” 正凭 “云” 闪耀。

整合数据资源——万千“孤岛”变通途

利川市建南镇红卫村南侧的大陡崖,海拔落差超1400米,人在崖边走,云在脚下飘。“干了一辈子钻井,没有遇到这么难干的地方!”一位分包商负责人数次想打“退堂鼓”。

“作为二次采集项目,上一次在这里施工就因为难度太大留下空缺,就像没有完成的拼图。”项目钻井单元负责人、该分公司钻井工程中心副经理刘伦举例说明红星三维地震勘探采集项目的艰辛:施工期间,他们先后招募了520个钻井班组,最终留下来379个,“有的没干几天就跑了,有的一看现场环境,就直接说干不了。”

员工们自编的顺口溜更形象:“东有红卫村,南有管道群,西有无人区,北有悬崖带,上有瓢泼雨,下有酷暑热”,每一句都是前行路上的 “拦路虎”。

极端环境导致分包商队伍高流失率,给钻井生产管理出了难题。“663平方公里的施工区域,14家钻井分包商1853人,全部分散到高山密林里,如果不能及时掌握现场情况,很容易打乱仗。”刘伦表示。

钻井工程中心经理梁福春进一步解释。“钻井施工中,机组实时位置、临时营地分布、分包商辖区内班组数量、司钻个人作业状态、完钻报表等各类关键信息实时变化,每天产生数千条数据,过去这些碎片化信息只能靠人工统计分析,再找到其中的关联性和内在逻辑。”他回忆,由于分包商队伍众多,不同数据又来自不同人员,形成无数信息“孤岛”,每次了解情况都要不断打电话,反复沟通核实,但现场情况瞬息万变,大量无效低效劳动造成的时间精力消耗,往往造成管理层决策滞后。

分包商管理一直是地震勘探采集工程建设的难点。如何破解难题,提升山地钻井质效?

“钻井人最了解钻井施工痛点,我们今年探索开发了生产运行指挥平台,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整合数据资源,设置多个应用模块,帮助管理层及时掌握现场情况,迅速制定科学决策。”作为平台研发的主创者之一,钻井工程中心副经理赵金松道出破题之策。

该平台构建“全流程、多维度、可视化”管理看板,实时生成进度、比例等指标,可根据需求对全区数据进行随意切片、动态跟踪,深度挖掘数据潜能,将零散数据升华为有效信息,进而指导生产运行决策、井位连片工作纠偏、人员流动管理、质量管理等关键环节。管理人员通过看板“一屏掌握全局”,如同安装了“透视眼”,让万千“细流”汇成“江海”,万千“孤岛”连成“通途”。

数据是信息化平台的“底座”,准确性至关重要。“当前的错误数据有195条。”赵金松点开系统介绍,由于分包商队伍人员素质差异,报送的数据难免出现错漏,平台专门设置的查错功能,通过校验“设计桩号—完钻桩号”“设计井深—完钻井深”等多组对应关系,实现快速查错,帮助管理人员迅速发现问题,指导现场及时纠偏。

“过去花费大半天统计编制报表,现在数据导入后,系统秒级自动生成,仅这一项就提升效率80% 以上。”项目钻井单元内业组组长曹炜感叹,数字化建设让他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得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方案优化中。

深挖价值潜力——从“管得住”到“管得好”

百丈沟内,险象环生。重达一吨多重的钻机被拆解,“乘坐”重载无人机飞上云端,翻山越岭,抵达施工点。

“最远的位置,徒步到现场需要花费半天时间,负重爬山更是难上加难。”钻井大班长曹建洪介绍,红星三维项目引入重载无人机吊运设备,大幅提高作业效率。

以重装备、机械化、劳动力密集著称的地震项目钻井工序,一直是物探施工的“成本消耗大户”。“人员、设备、车辆、营地位置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任何一个环节的管控不到位,都会造成效益白白流失。”梁福春坦言,管理层的每一次决策,都要综合考虑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等诸多因素以及潜在风险。

以此次数字化平台建设为支撑,管理人员深度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潜力,让数据真正会“说话”,推动分包商管理从“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

钻井施工作为地震采集项目的前置工序,其“井位连片”的及时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推进节奏,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放炮采集“等米下锅”的被动局面。“过去我们的管理落脚点往往在分包商层级,机组人员变动情况很难掌握。”赵金松介绍,平台专门开发了井位连片分析、分束钻井动态、分包商钻井动态、司钻动态等功能模块,根据各任务段不同司钻的进度、状态和日效等信息,精准预测任务连片节点,实时调整任务点位、机组投入等,确保各链条环环相扣。

“绿色代表钻井班组分布情况,黄色代表未完成任务点,红色代表已完钻井位,清晰明了。”刘伦说,有了“看板”,哪条线路,哪个环节受阻一目了然,资源调配、应急处置更迅捷了。针对井位连片堵点区域,组建加强班集中突击,致密砂岩区日效从1.2口提至2.1口,一个个施工“肠梗阻”被打通。

更关键的是,看板平台系统直观呈现的“施工动态图”,以及自动预警功能,让项目生产运行中隐蔽性问题“显性化”。“如当天未生产班组占比 30.4%,171-230 束钻井比例仅7%等问题,异常情况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梁福春介绍,他们把红星三维项目从南到北划分为5个网格,分片包保,借助“看板”找准薄弱环节,督促网格员落实现场监督重点,打通施工“最后一公里”,大大提升了现场精细化管理水平。

“我们还在数字化平台上提取地表信息,参考三维立体模型了解现场地形情况,以路、山脊、河流等为界限科学划分任务量,让机组少走冤枉路,受到大家的广泛好评。”赵金松感慨,过去每晚的碰头会,常常要开到半夜,现在借助“看板”快速决策,半小时就能高效完成,就连许多分包商队伍都纷纷前来学习取经。

强化考核示范——“干得好才能有活干”

今年以来,湖北、重庆等多地高温酷暑屡破纪录。即便是在避暑胜地施工,钻井队员也难觅凉意。

“山高林密,走在里面经常透不过气来,何况还要经常负重爬山。”刘伦说,在做好防暑降温措施的前提下,他们制定了“抢两头、避中间”策略,机组常常凌晨4点就出发进山了。

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如何激发全员攻坚斗志、踏平坎坷成大道?信息化平台上的“排行榜”,成为最有效的考核激励“指挥棒”。

“比如无人区起初谁都不愿意干,我们根据不同地表特征,把施工难度进一步细化,设置一般、极端等差异化考核系数,真正体现多劳多得。”梁福春举例,一家前期排名末尾的分包商队伍在考核激励下,如今冲到到“排行榜”榜首。

以数字化建设为牵引,钻井工程中心研发人工不干预数据结算系统,精准考核消除人为因素干扰。在此基础上,开展劳动竞赛,选树标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如同搭建了间透明房子,一切用数据说话。”赵金松介绍,过去对分包商的考核往往很笼统,现在连司钻都有专属排行榜,考核精准到单兵,有效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在“干得好才能有活干”的竞争氛围里,大家你追我赶,日出井纪录不断被改写。

这块小“看板”,不仅在大型地震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更有着长远影响。“近两年,为适应分公司整体转型发展,我们钻井板块积极到系统外市场揽活创收。”梁福春介绍,通过信息化平台中的钻机指标、利用率、单机日效等数据,可综合评价分包商队伍能力素质,建立战略分包商优质资源人才库,为下一步选人选队伍、深化战略合作,推动钻井业务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我们正在开发片区级精准诊断功能,系统将自动统计出井效率、筛选困难区域,同步提取地理位置和实时数据明细,直接推送给网格员快速处置。”分公司副总经理贾云龙透露,下一步计划将平台功能从钻井拓展至地震勘探全工序,以数智赋能全流程管理高效协同。

“云”上钻井,风景无限。从“经验驱动”向“数智驱动”的转型,正为山地“智慧物探”描绘更加美好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