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天旋地转的眩晕从何而来?当心是“耳石症”作祟!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突然眩晕的经历:可能是早晨起床翻身时,或是低头捡东西再抬头的瞬间,突然感觉天旋地转,仿佛整个世界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突然眩晕的经历:可能是早晨起床翻身时,或是低头捡东西再抬头的瞬间,突然感觉天旋地转,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晃动,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严重时甚至不敢睁眼。这种短暂却剧烈的眩晕,很可能是 “耳石症” 在暗中作祟。

耳石症,医学上称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眩晕病因之一,约占所有眩晕病例的 20%。很多人听到 “耳石” 会疑惑:耳朵里怎么会有 “石头”?其实,耳石是内耳中一种正常的生理结构,学名为 “碳酸钙结晶”,它们附着在耳石膜上,就像内耳里的 “平衡感应器”,能感知头部的位置变化和运动速度,帮助大脑判断身体的空间位置,维持平衡。

当某些原因导致耳石脱落,这些 “小石子” 就会偏离正常位置,掉进负责感知旋转运动的半规管里。半规管内充满了淋巴液,当头部转动时,脱落的耳石会在淋巴液中发生位移,带动液体流动,错误的运动信号就会被传递给大脑。大脑接收到的运动信号与眼睛看到的、身体感受到的信号不一致,就会产生 “天旋地转” 的眩晕感。这种眩晕有明显的特点:通常由特定的头位变化诱发,比如躺下、坐起、翻身、低头、抬头等;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到几十秒,很少超过 1 分钟;发作时没有耳鸣、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也不会出现意识丧失。

哪些人容易受到耳石症的 “青睐” 呢?首先是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耳石膜的黏附力会逐渐下降,耳石更容易脱落,50 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其次是头部受过外伤的人,比如撞击、摔倒等,外力可能直接导致耳石脱落。此外,患有内耳疾病的人,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也可能引发耳石症;长期保持不良姿势、过度疲劳、精神压力大等,也会增加耳石症的发病风险。

由于耳石症的眩晕症状与颈椎病、脑血管疾病等相似,很多人出现眩晕时会误以为是 “颈椎出了问题” 或 “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其实,耳石症的诊断并不复杂,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 “位置试验”(如 Dix-Hallpike 试验、滚转试验),观察患者在特定头位下是否出现眩晕和特征性的眼震,就能明确诊断。

更值得庆幸的是,耳石症的治疗方法简单有效,“耳石复位” 是首选治疗方式。医生会根据耳石脱落的半规管类型,采用不同的复位手法,通过特定的头位变换,引导耳石回到原来的位置。整个复位过程通常只需几分钟,大多数患者经过 1-2 次复位治疗后,眩晕症状就能明显缓解甚至消失。少数症状严重或复位后仍有不适的患者,还可以配合前庭康复训练,帮助改善前庭功能,巩固治疗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出现眩晕症状时,不要盲目自行判断和用药,应及时到医院的耳鼻喉科或神经内科就诊,明确病因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确诊为耳石症,也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及时接受规范的复位治疗,就能快速摆脱 “天旋地转” 的困扰,恢复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