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过去,侯女士仍未走出2015年那场全责车祸的阴影。当年4月,她在北京市丰台区斑马线通行时,被中国重汽退休干部刘某(女,1968年生)驾车撞出3米远,交管部门明确刘某全责。但如今,侯女士因事故导致的半月板、韧带、髌骨、双膝多处损伤、腰椎间盘突出仍需持续治疗,赔偿却从首次5.4万元跌至2025年的7260元,案件中的鉴定违规、法官涉嫌徇私等问题,更让维权之路布满荆棘。
一、事故定责清晰:无妄之灾致终身损伤,保守治疗藏着无奈选择
2015年4月15日14时许,侯女士在丰台区小屯路与大成路路口斑马线步行,刘某驾驶京N小客车调头时将其撞出3米远。事后刘某态度嚣张,在交警队否认撞人,要求侯女士赔偿保险杠,甚至称“车比她值钱”。
经多家医院诊断,侯女士左膝半月板损伤、腰椎间盘突出、双膝关节软组织损伤,且因治疗需用药,当时怀孕3个月的她被迫终止妊娠,两次接受引产手术,身心受创。面对治疗方案,她陷入两难:手术需术前术后各住院6个月,月均费用5-8万元,效果仅维持15年且需二次手术;保守治疗虽周期长,却能降成本、避风险。最终她选后者,如今仍受腿疾困扰——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行走、上下楼疼痛反复,不能穿带跟鞋。
侯女士保留了关键证据:现场视频记录车辆将其撞出超车身长度,佐证伤情;多家三甲医院病历显示治疗与事故直接相关;刘某车辆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北分公司”)投保交强险及30万元不计免赔商业三者险,事故在保险期内,本应具备赔偿保障。
二、维权转折:鉴定乱象丛生,法官涉嫌干预司法
2015年8月,经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委托,北京博大司法鉴定所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明确侯女士左膝半月板损伤、腰椎间盘突出与交通事故存在因果关系,后续治疗费用以实际合理支出为准。据此,丰台法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先后判决,人保北分公司累计赔偿约7.6万元。虽未全额覆盖诉求,但两次判决缓解了部分治疗压力,也让她看到持续治疗的可能。
但2019年第三次诉讼成为转折点,该案由丰台法院冯某伟法官审理,一系列反常操作偏离正轨。
(一)鉴定机构违规出意见,科学规范成空谈
侯女士主张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医疗费4.69万元、交通费5184元、误工费5.25万元,刘某却申请对侯女士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医疗行为与事故的因果关系及参与度鉴定。丰台法院首次指定的北京通达法证鉴定所,查看证据后以“缺少评定合理治疗期规范”拒鉴;2022年2月,北京中衡鉴定所以同样理由拒鉴;2023年6月,全国权威的法大鉴定所也以“超出技术能力”拒绝。三家机构态度一致,证明此类鉴定缺乏统一标准,客观上无法得出准确结论。
但冯某伟未尊重科学,二次摇号指定北京民生物证鉴定所,还电话要求该机构“必须做出参与度百分比”。民生鉴定所不顾《人身损害后续诊疗项目评定指南》中“医疗康复期指住院时间,原则不超2年”的规定(侯女士此阶段以门诊为主),仅以“专家团队一致认为”,出具“参与度40%-70%”的模糊意见。
更荒诞的是,民生鉴定所曾误将侯女士称为“刘某”,暴露不当关联可能。侯女士咨询多家鉴定机构,均表示“此类鉴定无依据,做了也站不住脚”,印证民生意见违规。
(二)法官冯某伟涉嫌徇私,剥夺当事人权利
面对侯女士的质疑,冯某伟的偏袒行为明显:
阻止质证:侯女士要求鉴定人出庭解释“鉴定引用指南与原文不符”,冯某伟打断称“人家读这么多年书,不是原告翻几个文件就能解决的”,让鉴定人无需回答,剥夺其质证权。
违规摊派费用:2020年5月,冯某伟电话要求侯女士写“自愿承担鉴定人出庭费”,威胁“不写就视为没申请”。侯女士依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定》(2019修正)提出异议,明确“出庭费由败诉方承担,当事人仅预交”,但冯某伟称“法院没有此书,让原告邮寄看一下”,侯女士邮寄新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理解与适用相关法条至法院。
枉法裁判:冯某伟无视博大鉴定所“后续治疗费按实际支出”的意见及医院持续治疗证明,仅依民生违规意见,酌定参与度50%,判决人保北分公司赔偿3.13万元,较首次大幅缩水。
此外,侯女士发现刘某与已离职的中国重汽领导刘某贵“共用支付宝”,关系存疑;审理中甚至有人直言“刘某有钱”,其倾向性背后是否有利益输送,更让案件公平性存疑。
三、困局加深:多次上诉遇阻,赔偿缩水近九成
2021年起,侯女士多次起诉,司法错误却持续放大。2021年诉讼中,丰台法院委托北京天平鉴定中心鉴定,却告知机构“无法提供侯女士门诊病历”,而该病历此前已提交,且民生鉴定所正是依据此病历出意见,法院此举致鉴定不能,仍参考旧鉴定酌赔。
2023年,侯女士上诉至北京二中院,指出民生鉴定违规并提交拒鉴通知书佐证,但二审未审查合法性,反而在“40%-70%”区间内酌定参与度30%,维持原判。这一认定存在明显错误:无鉴定依据、与事实矛盾(侯女士事故前无骨骼问题,参与度应100%)、违背“全责全额赔偿”原则,损害侯女士权益。
2023年,侯女士向北京高院申请再审被驳回。2025年,北京秦镜科技鉴定中心对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诊疗关联性鉴定,同样因“超出技术能力”被拒。最新诉讼赔偿仅7260元,较首次缩水近九成。讽刺的是,截至2025年,人保北分公司交强险伤残限额剩约5.9万元、商业三者险剩约22.6万元,合计28万余元赔偿能力,却因司法问题,侯女士合理费用难覆盖。
期间,侯女士曾向法院信访,均被以“按属地管理原则转至丰台法院”为由推诿;向纪检部门投诉冯某伟徇私舞弊,亦未收到明确答复。2025年7月,侯女士再次致信法官,强调“医院明确伤情由交通事故直接导致,保守治疗是无奈选择”,质疑“若按判决认定,难道伤情会自行痊愈?”,字里行间满是对司法公平的渴求与失望。尽管法院明确“后续治疗费用可凭合理票据主张”,却未给出“合理认定”标准,让她陷入“反复起诉、反复酌减”的循环,身心俱疲。
四、维权背后:个体困境折射制度短板,长期治疗受害者需更多保障
在交通事故长期治疗纠纷中,类似困境普遍存在:一是鉴定标准缺失,“超出技术能力”成机构推诿理由,部分机构在干预下违规出意见;二是司法监督缺位,法官涉嫌违规却缺乏纠错机制;三是赔偿机制僵化,依赖“一次性判决”,长期治疗者需反复起诉。
这场跨越九年的维权,不仅是一个人的抗争,更需要有关部门正视:一是纠正一、二审关于“30%参与度”的事实错误,重新依据合法鉴定与客观证据认定赔偿比例;二是调查冯某伟涉嫌干预鉴定、枉法裁判的行为,还当事人公道;三是尽快完善交通事故长期治疗的鉴定标准与赔偿机制,避免更多受害者陷入“治疗不停、维权不止”的困境。法律的公平与温度,不该让一场全责车祸,拖垮一个普通人对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