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使得废热回收成为全球能源研究的焦点。传统的能量转换技术,例如热电效应,受限于经典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尤其是卡诺效率。卡诺效率η=1−TC/TH 规定了在两个热平衡态的储热库(热库TH 和冷库TC)之间工作的热机的最大效率。然而,一篇名为《高效利用非热态Tomonaga-Luttinger液体进行热能转换》的突破性论文,提出了一种量子热机方案,成功利用非热态储热源,实现了超越传统热机限制的高效热能转换,为下一代热电和能量收集技术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能源转换的“天花板”。卡诺效率作为理论上限,其核心在于热机的工作物质必须在热平衡态下与储热库进行热交换。在热平衡态下,粒子的能量分布由费米-狄拉克分布或玻尔兹曼分布决定,其性质完全由一个单一的温度 T 和化学势 μ 决定。在微电子设备中,大量的废热以低品位的形式散失,而热电转换效率低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们在局部热平衡状态下操作,无法绕开卡诺定理的约束。
量子热机,尤其是在非平衡态或非热态下工作的系统,被认为是突破卡诺限制的关键。非热态的储热库与热平衡态的储热库根本区别在于:非热态的能量分布不能用单一的温度来描述。当一个系统在极短的时间尺度或极小的空间尺度(例如在纳米级量子结构中)内被加热时,如果其弛豫过程被抑制,系统将长时间保持在一种非热平衡的亚稳态。这种非热态具有更高的“可用能”或“功储”,原则上可以作为一种更高质量的能量源,从而使得热能转换效率在特定的定义下超越卡诺效率。
二、Tomonaga-Luttinger液体:非热态载流子的理想平台Tomonaga-Luttinger液体 (TL Liquid) 是描述一维相互作用电子系统的理论模型。与三维或二维金属中电子被描述为费米液体不同,在一维系统中,电子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极其重要。TL液体的基本激发不是单个电子,而是集体等离子体模式。正是这种强相互作用和集体激发,赋予了TL液体独特的可积系统特性,使其成为维持非热态的理想载体。
论文的关键在于利用了量子霍尔效应中的边缘通道来构造TL液体。
抑制弛豫:在这些一维边缘通道中,电子的运动是手性的,且与声子的耦合极弱,热弛豫过程被自然抑制。
非热态的机制:当废热(例如来自附近的量子点接触晶体管)被注入到TL液体中时,电子系统无法迅速达到热平衡,而是形成一个电子-空穴等离子体,即一个非热态亚稳态。
双费米分布:这种非热态的能量分布函数fNT(E) 表现出一种“双费米分布”的特征,即存在高能电子(热载流子)和低能空穴(冷载流子)共存的非对称分布,显著偏离了单一温度下的费米-狄拉克分布。这种非对称的分布是提取有用功的巨大能量梯度来源。
三、实验验证与性能优势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量子点热机作为能量转换装置,用于评估非热态TL液体的性能。量子点作为一种能量过滤器,其作用是只允许具有特定能量ϵ 的电子通过,从而有选择性地从非热态源中提取能量。
实验将非热态TL液体作为热源,与实验中容易获得的准热态TL液体进行对比,证明了非热态的卓越性能:
更大的电动势:非热态提供的最大电动势显著高于准热态。电动势代表了热机可以产生的最大电压,其值越大,意味着其在不产生净电流的情况下能够抵抗的外部电压越大,即热源的“品质”越高。
更高的转换效率: 在相同热量输入JT 的条件下,非热态实现了更高的热能转换效率。在零功率极限下(即最大效率点),非热态的效率能够超越准热态的效率。这是由于非热态的双费米分布中,高能电子的占比更高,使得热机可以从更高的有效能量水平上进行“做功”。
机制解释:这种性能的提升可以直接归因于非热态的能量分布函数fNT(E)。非热态的特征在于在费米能级μ 上方有过量的高能电子,在μ 下方有过量的空穴。这种分布使得能量转换过程可以捕获更大的有效温差或化学势差,从而提升了转换效率。
四、结论与未来展望这篇论文的意义在于,它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利用可积系统的非热态可以作为一种高质量的能源,并实现了超越局部热平衡限制的高效热能转换。
突破性原理验证: 实验证明了量子热机利用非热态储热库在热电转换中具有超越经典限制的潜力,这为量子热力学和非平衡统计物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支撑。
技术应用前景: Tomonaga-Luttinger液体作为一种非热载流子,极具吸引力。将这一原理应用于纳米电子学和集成电路,未来可以设计出新型的片上废热收集器,将处理器或芯片产生的废热高效地转化为电能,从而提高设备的能源效率,并可能缓解微电子设备中的散热挑战。
总之,高效利用非热态Tomonaga-Luttinger液体进行热能转换的研究,是量子物理与能源技术交叉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它不仅为深入理解一维量子多体系统的非平衡态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更揭示了量子效应在未来能源收集领域中超越经典热力学极限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