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建文帝时代拉开序幕。他上台后先推宽政,减赋释囚,紧接着便着手权力重组——废除左右丞相制度,让权力归入内廷,由皇帝与内阁商议军国大事,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人随之成为决策核心。而此时,朱元璋生前分封的藩王们,手握兵权、税赋与地权,形成地方“半自治”体系,已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
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的轮番劝谏下,朱允炆敲定“建文改制”,以削藩安天下。削藩从弱藩入手,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先后遭殃,湘王甚至被迫自焚,一月内多位宗室被处置,朝堂风向骤变。1399年,朝廷向燕王朱棣施压,朱棣表面装疯避祸,暗中却在北平整军备战,而南京朝廷沉浸在“削藩已胜”的氛围中,未及时察觉危机。
同年七月,朱棣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起兵,靖难之役爆发。沧州首战,燕军突袭得手,朝廷军惨败;耿炳文北伐失利后,李景隆接任统帅,却在白沟河之战中再遭重创,十万大军溃散。此后燕军长驱直入,1401年越过淮河逼近南京,建文帝政权核心开始崩塌,齐泰被贬、黄子澄被免,方孝孺闭门不出。1402年六月,李景隆献城投降,朱棣入城,皇宫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改元永乐,靖难之役落幕。
朱棣掌权后,对建文朝进行全面清洗,废除其遗留政令,删除建文纪年,清算旧臣,方孝孺更是被灭十族。同时,他重建宗室制度,虽收敛藩王部分权力,但保留了兵权、赋权等核心权益,只是换了更规范的形式,以此借助宗法体系稳固政权,还将政治重心北移,全力推进边疆稳定、远征蒙古等事务。
有人提出疑问:若朱允炆削藩成功,明朝会更强吗?从表面看,削藩成功能让中央权力高度集中,军权统一、财政畅通,文官可推动全方位改革。但深层隐患不容忽视,朱元璋设藩本就是为制衡文官集团,若藩王被彻底铲除,文官缺乏牵制,易陷入“中书独断、廷议冗杂”的极端,权力失衡。且建文帝性格偏柔,决策受文臣主导,削藩后文官权力膨胀,朋党、误政等问题或随之而来。更关键的是,地方没了有实权的藩王作为缓冲,遇事后需事事上报京师,会大幅拖慢应变速度。
靖难之役虽血腥,却意外保住了明朝的权力平衡。永乐政权虽未实现建文帝的“文治理想”,但在其统治下,明朝稳定了边疆、整顿了内政、修缮了文典,避免了削藩成功可能带来的权力崩塌与内乱风险。这场权力之争的背后,是制度结构、文武权衡与权力制衡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而历史最终选择的道路,或许在当时已是相对稳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