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余杭电网的“数智突围”:从用电“零感知”到服务“零距离”

在国网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一场关于“新型配电网规模化数据治理、基于‘电网一张图’的智能化应用”的讨论正在进行。这支

在国网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一场关于“新型配电网规模化数据治理、基于‘电网一张图’的智能化应用”的讨论正在进行。这支电力数字化技术创新团队在姚海燕组织下,正规划着下一步的科技创新项目。

近年来,余杭供电坚持在技术“无人区”和“卡脖子”难题上先行探路、攻坚突破,通过拓宽成果转化渠道、优化创新体制机制等举措,不断提升员工技术创新工作质效。

一场关于电力数字化的深度变革正在杭州余杭悄然进行,故障自愈、零感知停电、充电桩e键报装这些曾经的未来场景,已成为22.9万用户的日常体验。

01 智能运维体系:从“人工巡检”到“算法预判”

余杭电网的智能化转型始于硬件设施的全面升级。为应对夏季高温负荷,余杭供电公司今年共完成26项主配网工程,新增变电容量12万千伏安。

更宏大的蓝图——“三心两片、十源八环”的网架结构正在布局打造。到2030年,余杭电网能级预计提升近50%。

在110千伏天都变电站的屋顶,一台“微气象站”正敏锐捕捉湿度变化。几乎在同一时间,远程智能巡视平台自动启动“雨天特巡”模式。

40多个摄像头、180多个在线监测装置齐齐运转,采集全站27种电力设备的493个点位数据——几分钟内,一份详尽的巡检报告生成,推送至运维人员的屏幕。

余杭供电公司运检部专职王锦煜表示:“智能化巡检不仅为设备运维提供了强大支撑,还解放了人力,让设备管理更高效。”

02 智慧配网建设:从“被动抢修”到“主动自愈”

电压波动主动发现、三相不平衡实时调节、故障5秒内自愈——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理论中的场景,正在余杭配电网中成为日常。

今年,余杭区供电公司在小古城村、云汇城等43个台区建设配电网透明化示范点,用400余套DTU、LTU等感知设备构建起一张“能思考、会反应”的智慧配网。

“我们实现了100%自动化馈线覆盖”。余杭区供电公司运检部专职郑杰文介绍:“一旦发生故障,系统能在5秒内隔离并自愈,用户甚至感知不到有‘电力急救’发生。”

截至9月15日,余杭全域电压合格率已达99.943%,可靠性达99.99953%,位列杭州第一——相当于户均年停电时间仅2.5分钟。

在余杭西部山区,首台基于“5G量子加密”的智能开关近日在瓶窑供电所塘埠H257线接入成功。这一技术解决了长期因技术、地理环境受限无法实现自动化的难题。

03 创新机制保障:从“单打独斗”到“联合攻关”

机制革新释放创新活力。余杭供电构建了多层级的技术创新体系,由“劳模工作室、青苗团队、质量人e站、重大创新团队”组成。

公司成立了融合创新中心,并设立了包括五级专家引领团队、劳模工匠引领团队、金蓝领引领团队在内的8支专业队伍,构建“共享式创新”机制。

科技城供电所所长于洪波提出“提升核心能力,建强核心班组”策略。该所成立科技创新团队,每月组织前沿讲座,4年开展7项科研项目,申请专利3项。

2025年7月,余杭供电牵头研发的《基于杭州“电网一张图”的充电桩一键报装模块研制》获第十届亚洲质量功能展开与创新研讨会暨质量改进与创新案例大赛一等奖。

经过3个月的反复讨论和实验,团队研发出“充电桩e键报装”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能在10分钟内AI生成接电方案,从过去供电员工“带图纸跑现场”升级为“点鼠标出方案”,让安装充电桩电表效率提升了90%。

余杭电网的数字化转型正带来革命性变化:户均年停电时间仅2.5分钟,供电可靠性达99.99953%,位列杭州第一。

“双花瓣”配电网、5G量子加密智能开关、数字电力驿站...这些创新技术正在重塑余杭的能源图景。

数智化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底色,从“用上电”到“用好电”,余杭正在书写新型电力系统的“现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