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我们越来越习惯于依赖技术给出的答案。却都忽略了教育中最本质的部分:那些无法被计算、真正决定“一个人如何面对生命”的力量。教育的真正使命,早就跨越具象的问题,回归人的本心。——心智教育体系创始人包丰源老师
2025年,在ChatGPT、DeepSeek等AI工具的接连推动下,社会生态正经历巨大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象未来的模样。
有一种极大胆却又似乎合情合理的猜测是:未来,《黑客帝国》中的场景将成为现实——人的意识可与网络直接连接,知识不再需要每个人从零学起、日夜付出,而是能够直接“下载”至大脑,甚至在人休息时,意识仍可继续学习和运算。
当然,这一切尚未到来,还停留在想象阶段。
但如果,知识真的不再需要苦学,孩子们未来的光芒将会源自哪里?
我们常说“教育就是点亮孩子”。
那么,是要点亮他们什么呢?
未来已来,但,孩子的未来则立足于当下。
父母对未来的认知深度,决定了当下教育的重心与选择。
01
勇敢尝试时
那是思考与勇气之光
时代的跃进,往往始于一次“错误”。
英雄往往诞生于“破局”时刻。最动人的,往往是他们迎向未知的勇气和收拾残局的能力。
当大多数人还在追求精准,那个敢于打破“精准”表层的人,才有可能揭开新时代的幕布。
面对AI绝对精确的运算,能打破这种“绝对正确”的人,才是真正不可替代的。
敢于尝试的孩子,背后是不惧犯错的勇气、有思考有策略的底气和不受束缚的想象力。
正如包丰源在《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中所说:“优秀的孩子一定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出不怕犯错的孩子?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放下对“绝对正确”的执念。
当孩子付出加倍时间算出最简单的“1+1=2”,你看到的应该是他沉浸思考时的专注;
当他第一次拿起画笔涂出毫无意义的线条,你看到的应该是他敢于突破边框的自由畅想;
当他问“为什么海一定是蓝色的”,你应该陪他翻越书页,一起找到世界上那片独一无二的粉红海……
这世上没有凭空而来的勇气。
所有勇气的背后,都是“被允许”的底气。
而这份允许,来自父母的“放下”:放下内心的标准答案,放下对未来的预设与期待,放下对孩子的评判。
唯有父母真正接纳孩子“如其所是”,孩子才能成长为“如其所愿”。
02
感受他人时
那是爱心之光
未来,隔着屏幕的交流必将越来越多。失去面对面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感或将遭遇前所未有的断裂。
然而,所有重大的社会变革,无一不是源于对“人的需求”的洞察。
比如解放人力的数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带来的全球信息共享、智能手机重塑人类社交与生活方式......这些都源自人类对效率、联结关系与自由的深层渴望。
但是,AI永远无法替代人类找到内心真正的需求。它只能加工信息,无法代替我们“感受”。
真正的情感需求,藏在语言之外、逻辑之外、数据之外。
它存在于人与人相处的温度中、突如其来的感动里、脆弱与坚强交织的刹那,那是算法永远无法触及的人性。
因此,未来真正能突围的,一定是那些具备极致“感受力”与“链接感”的人。
想象一下:在同一片屏幕背后,有人能敏锐察觉对方的情绪,有人却连文字中的语气都读不懂。
这就是“感受力”的差异。
这种差异背后,其实体现的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是否被好好爱过。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通常拥有共同的美好特质:热情、开朗、有同理心、感受力强、自我价值感高。
他们懂得如何爱自己。
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感受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未来的社会中,这种感受力会愈发珍贵。当孩子能够穿透屏幕感知对方,正说明他们自身被充分爱过,因此才懂得怎样爱人、关心人。
父母的爱,是孩子最大的底气。
孩子爱的能力,往往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父母孝顺长辈的温暖、父母彼此相爱的尊重、父母温柔对待生活的态度……
美好人生,终究是靠“心”来感受的。
这份感受力,在任何时代都超越一切。
在AI时代,更是“有心者为王”。
只有懂爱的父母,才能养出懂爱的孩子。
因此,父母也需以身作则,学会好好去爱,如此才能让孩子在爱的培养中茁壮成长。
03
赋予事物意义时
那是人性之光
在物质充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孩子却患上了“空心病”。
他们的共同点是: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回想一下,我们什么时候会感到“热血沸腾”?什么时候觉得人生有意义?
是国旗在赛场上一次次升起、国歌回荡心底的一刻;
是我们的团队、家庭或组织中有人取得荣誉,让我们为之骄傲的一刻;
是读到某段文字,听到某首歌,偶遇一缕阳光或一束花突然照亮内心的那一刻……
这些与“我”有关的时刻是我们活着的体验,是我们内心升腾能量的瞬间,是让我们觉得“人间值得”的回忆。
这就是“意义”的所在。
能为事物赋予“意义”的人,正在做AI永远做不到的事。
AI能赋予意义吗?不能。因为它体会不到人的感受。
它只能提供“正确”的建议,却走不进人的内心。
而能点亮他人、让生活散发人性光辉的人,将是未来最了不起的角色。
意义会在何处显现?
一切需要创意与情感表达的艺术行业;
所有依赖共情与沟通的交流领域;
那些为精神需求提供栖居地的行业……
人类正从“物质”走向“精神”,从“生存”走向“生活”。
我们要打开所有感官,成为一个丰富、有温度的人。
当一个人能感受生活的意义,甚至点燃他人,他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芒,恰恰就是照亮未来的那束光。
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从来不只是为了应对明天,更是在为一个更有人情味的未来铺路。
AI可以替代我们计算、归纳甚至模仿我们,但它永远替代不了眼泪背后的故事、微笑之中的温度、挫折之间的坚持。
这些,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心灵的唤醒。
我们要点亮的,是孩子内在的光芒,这些光不会因技术迭代而暗淡,只会在人性的土壤中愈发耀眼。
未来的世界,算法或许无处不在,但意义,永远属于那些愿意感受、敢于尝试、懂得关怀的人。
AI时代,有些能力,机器永远无法取代;有些光芒,只有人才能点亮。
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光”的人。
愿每位父母,都能成为点灯的人。
留言区开放丨暖心征集
🔺您认为AI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欢迎来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一起托举孩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