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做投资时,我是不看人的。
在真格基金,方爱之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症,但在方爱之这里,只有“下一秒就开始。”
她出身于投行世家,曾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去往纽约摩根大通从事投行工作,之后又前往斯坦福大学攻读MBA。在目睹中国快速发展的变化之后,她选择回国加入到通用电气,参与中国区的业务发展及并购。
真格基金 方爱之
2011年,她加入真格基金,负责真格基金投资组合的管理及基金的整体运营,并在之后的投资生涯中,领导投资了小红书、完美日记、依图科技、出门问问、地平线机器人等众多独角兽项目。创投黑骑士、全球青年领袖、天使捕手、超级管家也成了她被外界认知的一个个重要标签。
以下,分享方爱之的经典创投观点——
01是天使投资选择了我我觉得是天使投资选了我。我本来对投资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因为之前也尝试过投行,还有一些其他领域。
有一天,我斯坦福的一个同学对我说,徐老师(徐小平)想做大他的天使投资平台,问我感不感兴趣,我说你可能问错人了。他说,你还是跟徐老师见一面吧。所以,我就跟徐老师在北京某个酒店大堂见面,聊了大概半个小时,他就跟我同学说特别喜欢我,希望我能考虑。
我正好也想回北京,也在考虑下一步,大概想了两三周的时间,就开始了我自己的一个创业过程(加入真格基金)。来的第一天,我就发现我特别喜欢这份工作。
02真格天使投资,看人比看事重要真格的投资哲学,跟其他基金可能不太一样,天使轮可能考虑到人比事要更重,这个也是徐老师(徐小平)比较早的一个投资哲学。
这个事呢,可能大家有很多版本,大家可能都会做,但是我们觉得人的因素要更大,所以我们有自己的持续迭代的看人的一套方法论。
因为我们主要只看人,就是真的只看人,所以我们每一期基金,投资哲学一直没变,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吧,当然我们会有一些迭代。可能有一些后期基金或者中期基金,他们可能要讲,比如现在看什么风口,就是我这一期基金要投什么垂直行业。对我们来说,没有特别去判断下一个行业或者风口是什么。
03开始我是不看人的刚开始做投资时,我是不看人的。
因为我们所有人,不管你是咨询背景还是投行背景或者VC背景,其实你都是在看行业。因为我们所有的培训都是你怎么去分析一个行业。但是,到这边你会发现凡是因为行业投的项目都不会成功,最后还是看这个创业者。
真正有这个体会就是到你真正百分之百相信人,可能需要两年以上。一开始也是徐老师(徐小平)帮我找这个方向,然后一起想这个事,教我怎么去投人。比如我看一个BP,可能先去看他们做什么,但是徐老师说,我教你一招,你就直接翻到团队那一页。我就觉得,这个不对吧?但是因为他教我,我就先看团队。
比如他(徐小平)给我发一个BP,我会说,我觉得这个领域怎么怎么样,然后他就说,你还没谈到人。后来我就逼着自己谈这个人,但是其实我心里是在想这个事儿。
到现在有太多的案例证明,徐老师这套理论是百分之百对的,所以我现在真的是先看团队,然后再去看这个事儿。我现在真的是不管他们在做什么,我先看这个团队是不是非常打动我,如果是打动我的话,那我可能再继续跟他聊。
04国家对投资行业的支持我们刚开始做天使投资的时候,整个VC、风投也不是特别火,做的人也不是特别多,有那么几个出名的天使。
那时候创业者也没有这么多,也没有现在这么鼓励创业。比如有一些创业者要辞职创业,可能会受到家里的影响。我们天使那时候平均也就投个小几百万,很多创业者的父母就不可能理解他们的这个选择。
大概在2013年、2014年,国家在背后的鼓励,对投资行业是非常重要的,对整个投资行业的帮助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