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咸协同产业发展是推动西咸一体化核心和关键。咸阳与西安的产业协同,不能是简单的产业转移或竞争,而应立足于整个西安都市圈的发展,进行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链式协同。
一、西咸应树立从竞争转向协同。首先要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西安是国家中心城市,科研实力雄厚,是创新的大脑和引擎。咸阳拥有土地、人力成本和部分成熟产业的比较优势,是理想的成果转化基地和配套承载区。协同的目标是共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二、明确产业定位,实现错位发展与梯度布局。西安侧(高端引领与研发创新)聚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设计、总部经济、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链高端环节。西安是创新策源地、总部基地、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咸阳侧(配套承载与特色突破)应聚焦高端制造配套。积极承接西安航空航天、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的零部件制造、生产性配套、仓储物流等环节。例如,为比亚迪、陕汽、三星等龙头企业做配套。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土地和成本优势,建设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承接西安高校(交大、西工大等)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如电子显示(CEC咸阳液晶面板)、医药制造(步长制药等)、食品加工(红星软香酥、白酒)、纺织等咸阳既有优势产业,应与西安的研发和市场资源对接,进行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大力发展临空物流、保税维修、跨境电商、航空食品等临空偏好型产业。
三、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构建西安研发+咸阳制造模式,这是最核心的协同方式。建立产业协同信息平台,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建立一个动态的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西安的企业可以发布配套需求,咸阳的企业可以展示自己的配套能力。组织产业链对接活动,定期举办西安-咸阳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大会,让两地的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促成合作。
四、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与要素市场。实现交通一体化,持续推进地铁、城际铁路、快速路网连接两市,实现半小时通勤圈。这不仅是方便人员流动,更是降低物流成本和要素流动成本的关键。创新平台共享,推动西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大型科研仪器和设备向咸阳企业开放,降低咸阳企业的研发成本。实现人才流动与共享,建立统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和互认机制,鼓励西安的高端人才到咸阳企业担任技术顾问或进行项目合作。实现社保、医保等公共服务互通互认。实现金融协同,鼓励西安的科技金融机构、风投创投机构将业务拓展到咸阳,为咸阳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产业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五、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1.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以西安高新区(设计、芯片)为龙头,联动咸阳经开区(CEC液晶面板制造、配套),形成从芯(西安)到屏(咸阳)到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2.汽车产业集群: 以西安经开区、高新区(比亚迪、陕汽等整车厂)为核心,咸阳高新区、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电池材料、轻量化部件等,形成协同配套。3.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以西安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设计、研发、总装)为核心,咸阳北部(空港新城、秦汉新城)重点发展航空维修、航空材料、机载设备、航空物流等。4.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利用西安的医药研发资源和咸阳现有的医药制造基础,形成研发在西安、生产在咸阳的联动格局。
六、建立由省级层面主导的西咸产业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跨区域的重大规划和政策问题。统一规划与政策,共同编制《西安都市圈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出台统一的招商引资、土地、人才等优惠政策,避免恶性竞争。坚持数据共享与标准统一,推动政务数据、产业数据在一定范围内的共享互通,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标准和环保标准。实现优化营商环境,共同打造西咸一体化服务品牌,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咸阳与西安的产业协同,本质上是都市圈内部的功能重构和资源优化配置。咸阳应主动拥抱西安的辐射效应,甘当配角但也争做名角,在西安构建的现代产业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位置。通过 “错位发展、链式配套、平台共享、机制创新” 四大策略,咸阳完全能够与西安形成“1+1>2”的协同效应,共同提升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能级和竞争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