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代文选》戏曲卷,孙书磊主编,广陵书社2025年6月版。
该书第一次全面梳理江苏历代戏曲的文学成就,系统呈现江苏戏曲的历代菁华。它以时间、曲体为经,以作家籍贯为纬,依次分宋元南戏、元杂剧、明传奇、明杂剧、清传奇、清杂剧等六个部分,收录江苏籍作家和外省籍作家书写江苏社会生活的43种古代戏曲的全剧或单出,共计35万字。对作家、作品的选择,综合考量其成就高低、代表性大小及其对后世影响程度这三个方面,对特别突出的“吴江派”“苏州派”予以重点展现。
通过校勘整理、注释评析等形式,为读者呈现江苏古代戏曲最为完备的剧本校注本,提供底本与参校本的版本信息,分析剧作的创作技法和剧目传播影响,从戏曲的文体演变、舞台演出、剧种发展以及古代固有的戏曲话语体系等角度讨论其文学与艺术贡献。
柯丹邱
荆钗记·时祀
永嘉书会才人
白兔记第三十八折
元杂剧李唐宾
梧桐叶第二折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
乔 吉
扬州梦第一折
张国宾
汗衫记第三折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三折
明传奇李日华
南西厢记·佛殿奇逢
陆采
明珠记·煎茶
梁辰鱼
浣纱记·泛湖
张凤翼
红拂记·侠女私奔
沈璟
义侠记·除凶
徐复柞
红梨记·宦游
薛近兖
绣襦记·襦护郎寒
冯梦龙
双雄记·村店奇逢
吴炳
绿牡丹·帘试
高濂
玉簪记·弦里传情
汤显祖
牡丹亭·忆女
阮大铖
牟尼合·分珠
明杂剧朱权
卓文君私奔相如第二折
徐复祚
一文钱第二出
张龙文
旗亭宴第二折
黄家舒
城南寺第二折
王澹
樱桃园第四折
孟称舜
花前一笑第一折
清传奇李 玉
清忠谱·闹诏
邱 园
虎囊弹·山门
尤侗
钩天乐·哭庙
朱素臣
十五贯·廉访
张彝宣
如是观·刺字
万 树
风流棒·打喜
仲振奎
红楼梦传奇·葬花
刘清韵
鸳鸯梦·殉玉
吴 梅
风洞山·拒诱
王 鑨
秋虎丘·脱禁
李 渔
怜香伴·闺和
孔尚任
桃花扇·却奁
方成培
雷峰塔·水斗
清杂剧吴伟业
通天台第一出
邹兑金
空堂话
黄周星
试官述怀
嵇永仁
刘国师教习扯淡歌
杨潮观
寇莱公思亲罢宴
在中国古典戏曲发展史上,江苏是举足轻重的戏曲大省。与其他各省相比,江苏籍戏曲作家创作和外省籍戏曲作家写江苏社会生活的戏曲创作,不仅历史悠久、成就辉煌,而且特点明显、贡献突出。
《中国戏曲志》江苏卷
中国古典戏曲按照南曲与北曲两条线索发展。
南曲以宋代永嘉杂剧为起点,从浙江温州向周边地区传播,江苏的苏南与江西的赣东是最先接受南戏传播的两个地区;昆山腔也是宋元南戏四大声腔中的两个非浙江声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之一。
北曲虽然在金元时期的河北(包括元大都)、山西等地区发展起来,但在元中后期,随着南宋王朝的彻底结束,北曲杂剧开始迅速南播,而北方杂剧作家也开始向杭州南移。其中江苏的扬州、南京(金陵)则成为元杂剧作家重要的途经地与集散地,从而带动了江苏北曲创作的发展。
进入明代之后,长江下游经济蓬勃兴起,苏南地区的苏州府、常州府(辖无锡)逐渐成为全国经济、文化发展新重镇。魏良辅在江苏太仓、昆山一带潜心改造昆山腔,昆曲由此而诞生。
作为新的戏曲剧种的“水磨调”昆曲迅速风靡全国,极大地刺激了江苏戏曲创作的繁荣,为清代江苏戏曲创作继往开来、保持全国戏曲大省的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昆剧发展史》
清前中期,昆曲依然一枝独秀,占据着剧坛的霸主地位。乾嘉时期,花部戏曲即地方戏的崛起才逐渐撼动昆曲独占剧坛长达三百年的统治地位。但“花雅之争”的发生也是从江苏扬州发端的,且昆曲并未因此而消亡,清代的江苏戏曲发展仍然居于全国前列。
元明清时期,江苏戏曲可谓创作繁荣,名家辈出,名作林立。就现存作品而言,统计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和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可知江苏籍戏曲作家所作及书写江苏内容的外省籍戏曲作家所作的戏曲作品共计近 300 种。若加上已佚作品,江苏籍戏曲作家所写和外省籍戏曲作家所写江苏内容的戏曲作品则可达千种。
就具体作家而言,像关汉卿、朱权、梁辰鱼、沈璟、汤显祖、冯梦龙、阮大铖、吴伟业、李玉、李渔、邱园、朱素臣、孔尚任、万树、方成培、吴梅等都成为江苏古代戏曲的标志性人物。而《荆钗记》《白兔记》《窦娥冤》《扬州梦》《南西厢记》《浣纱记》《绿牡丹》《玉簪记》《牡丹亭》《通天台》《清忠谱》《十五贯》《桃花扇》《雷峰塔》等名剧,也都是古代江苏戏曲发展的代表性成果。如此辉煌的成绩,是其他省份难以比拟的。
《中国古典曲粹导读》,孙书磊编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4月版。
古代江苏戏曲创作形成了突出的地域特点:
一是,中国古代戏曲很少出现以地区为标志的创作流派,但江苏却有。
明万历时期以沈璟为代表的著名的“吴江派”,以及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如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共三卷,即苏州卷、浙江卷、皖赣卷。其中,苏州卷以市级单位与浙江、安徽、江西并列;而研究对象的人数,分别为苏州卷 15 人、浙江卷 19 人、皖赣卷 6 人,也显示出了苏州的突出地位。
再如,20 世纪中后期,周妙中两次南下专程调研江南戏曲,完成极有影响的《江南访曲录要》(一、二),其中对江苏尤其苏南各地公共图书馆古籍部所藏戏曲文献的考察是其重点。
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对苏州地区的戏曲活动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自晚明至晚清的苏州各个历史时期的戏曲活动都被不同的青年学者选作学位论文的选题。
二是,外省籍戏曲作家书写江苏社会生活内容的剧作所涉及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扬州、南京(金陵)、苏州三地。而且元杂剧以写扬州、南京(金陵)为多,明清传奇以写苏州、扬州为多。
《昆曲与人文苏州》
这既与宋元明时期扬州、南京(金陵)成为当时的社会文化中心有关,也与明清时期苏州成为新兴手工业城市相关。外省籍戏曲作家写江苏社会生活,在总体上反映了宋元明清时期江苏城市文化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其他省份的文化辐射。
三是,声腔上,从元明时期的昆山腔,到明清时期的昆曲,江苏籍戏曲作家始终是推动戏曲声腔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昆曲是迄今唯一还在舞台演出并能够基本保持其早期风格的声腔剧种。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就是对江苏戏曲的悠久历史和重要贡献的肯定,而这一具有文化史意义的特殊荣誉也真正进一步推动了现代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江苏始终在国内保持着戏曲的领先地位,这与江苏戏曲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有着密切的关联。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江苏戏曲对全国戏曲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每每在中国戏曲发展的十字路口,决定戏曲发展方向的往往是江苏的剧坛、曲坛。
《中国昆剧大辞典》
如宋元四大声腔发展的最后一种声腔是昆山腔;解决南曲不悦于北耳,将南曲演唱从“随心令”发展为“依字声行腔”以完美实现中国传统文乐关系的是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在明代传奇创作中引导并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大讨论是由以沈璟为中心的江苏“吴江派”引发的“汤沈之争”;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创作流派“吴江派”“苏州派”都在江苏的苏州;而对戏曲转型有重大影响的清代“花雅之争”和“徽班进京”现象的策源地则在江苏的扬州。
试想,如果没有上述的这些江苏戏曲现象,中国古代戏曲史将会被改写,而基于古典戏曲发展而来的中国现当代戏曲的剧种分布格局和主要戏曲艺术精神也将是另外的局面。
为了全面、准确、有重点地反映江苏戏曲发展的历史阶段和主要成就,《江苏历代文选·戏曲卷》以时间、曲体为经,以作家籍贯为纬,构建全书的结构,即依次分为宋元南戏、元杂剧、明传奇、明杂剧、清传奇、清杂剧等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江苏籍作家和外省籍作家两个单元。
对作家、作品的选择,综合考量其成就高低、代表性大小及其后世影响程度三个方面,对特别突出的“吴江派”“苏州派”予以重点展现。
《苏州剧派研究》
本书力求体现学术的严谨性和应有的学术深度。
首先,底本的选用经过反复考辨确定,较为接近原创面貌、成书年代较早、内容完整性较好、历史上较为通行的版本成为首选。
其次,尽量使用参校本,并尽可能增加参校本的数量,在文后的注释中增加校记内容,做到对底本的任何改动都出校记以说明改动的依据,杜绝臆改、妄改现象。
考虑到本书的预设读者文化水平的多层次性,文后的评析部分除了介绍基本的版本信息、全剧剧情梗概、所选出折在全剧中的叙事地位外,还特别从戏曲文体演变史、戏曲舞台演出史、戏曲剧种发展史以及中国古代固有的戏曲话语体系的角度加以赏析。为节省篇幅和突出重点,评析不求面面俱到,以强化重点、突出问题意识为要务。
孙书磊
《南京图书馆藏孤本戏曲丛考》
孙书磊,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副所长,《南大戏剧论丛》副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戏剧文物文献专委会委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艺术学·戏剧戏曲学学科委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中国戏曲史、戏曲文献、昆曲理论研究。出版专著《戏曲文献与理论研究》《南京图书馆藏孤本戏曲丛考》《明末清初戏剧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等,主编《全清戏曲》顺康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清代卷,编著《中国古典曲粹导读》《钱南扬教授纪念集》等。发表论文170余篇,主持国社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国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7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项,获省级以上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代戏曲稿抄本整理与研究”、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第二批重点项目“《韩锡胙戏曲集》整理与研究”、南京大学新时代文科卓越研究计划中长期研究专项“中国古代戏曲家行实汇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