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秋天,一个德国老人从莫斯科坐火车前往东德的德累斯顿。他已经阔别祖国10年了。
这位老人被东德情报机关史塔西保护着,他的名义职位是东德警校的高级干部,拥有别墅、小汽车、秘书、副官。
在临行前,莫斯科政府还给这位老人一把手枪,作为防身工具。
曾有史塔西干部对此不满,质疑说:“不能给他枪!万一他自杀了怎么办?”
对此,史塔西高层回答:“他当年在斯大林格勒都没举枪自尽,现在怎么会自杀?”
这个神秘的老人,就是当年的德国第6集团军司令,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弗雷德里克.保卢斯。
1943年2月,在东线的斯大林格勒战场,保卢斯率部向苏联投降。
他当时是第6集团军司令,该部队是德国在东线的唯二重装集团军,编制一度接近30万人,是南方集团军群的核心。
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鏖战4个多月,驻守孤城后被苏军重重围困。纳粹元首多次拒绝保卢斯的突围请求,让他坚守待援。
最终在凛冽寒冬里,面对苏军的攻势,保卢斯带着9万残兵败将向苏军投降。
他这个元帅头衔,都是在投降前1天获得的。
被俘的保卢斯,人生最后的时光都郁郁寡欢,一直有德国人称他为“叛徒”。他的家人一直为他辩护,但保卢斯自己却没来得及写出回忆录。
那么陆军元帅保卢斯的人生,有哪些故事?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为何失败?
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卢斯除了投降还有别的选择吗?保卢斯回到德国后,为何不前往西德和家人团聚?
(专注古代战争、近现代战争、武器装备,偶尔更新国际局势分析,喜欢的话请点赞或关注,这对我很重要,谢谢。)
近代的德国,是欧洲一股新崛起势力。
但德国的主干,即普鲁士,是欧洲古老的军事集团。他们的历史能追溯到中世纪条顿骑士团,曾是十字军东征的主力之一。
所以欧洲人常说:不是普鲁士拥有军队,而是军队拥有普鲁士。
19世纪普鲁士崛起,统一德意志帝国后,德国军队内都是传统贵族担任中高级军官,基本形成垄断。(就是那些姓冯的)
直到一战打完第二帝国灭亡,军队洗牌,底层出身的军官才多了起来。
弗雷德里克.保卢斯,就是平民出身的军官。他于1890年出生在德国黑森州,家庭是虔诚信仰天主教的公务员,父亲曾是学校财务官。
保卢斯从小钟情于文科,家里让他考律师。
但他后来没有完成马尔堡大学法律系学业,而是加入了德国陆军,因为大学的花费让家里不堪重负。
在军队里,保卢斯从基层干起,1910年进入德军第111步兵团3营。下半年他得到军事学院培训机会,次年毕业后晋升少尉。
1914年,保卢斯跟着部队参加一战,一头扎进凡尔登战场。
8月,残酷的凡尔登开战,保卢斯以副官身份参战,2个月后受伤撤离。伤愈后,他转往后方2年,1916年重回一线部队,担任过营长、团副、团参谋。
一战末期,保卢斯晋升上尉军衔,当他还想继续建功立业时,战争结束了。
一战结束后,德国大裁军,90%以上的军人退伍,但保卢斯留在了军队。在二战爆发前,他已经是德国装甲兵少将。
这20年,保卢斯也带过兵,但主要工作还是研究战术、战史、地图测绘,他长期在国防部和德军摩托化第16军担任参谋。
二战开始前,他在德国第4集团军、第10集团军担任参谋长,和第10集团军司令冯.赖歇瑙关系非常亲密。
可以看到,保卢斯的本职,其实就是参谋。
很多记录显示他很有战略眼光、头脑灵活、注重细节、地图作业优秀。同时,也有记录表明这个一米九的大汉性格较温和,稍显沉闷,但处事圆滑,和上司关系融洽。
总之,保卢斯并不像那些虎虎生风的战将,他是个谋士。
波兰、法国战役结束后,保卢斯晋升中将,他被调往陆军参谋部,和国防军高层共同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夏天,他再次和赖歇瑙将军联手杀入苏联,赖歇瑙指挥德国第6集团军,是南方集团军群的主力。
9月的基辅大合围,德军俘虏60万苏军。乌克兰平原再无阻碍,第6集团军目标是顿巴斯地区的煤、铁。
11月,赖歇瑙代替龙德施泰特担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他大力向纳粹元首推荐,让参谋长保卢斯接任第6集团军司令。
年末,保卢斯升任装甲兵上将,指挥第6集团军。
很快,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里第6集团军打败30万苏军,俘虏23万人,保卢斯受到纳粹元首的嘉奖。
保卢斯担任集团军司令,一上来就打了胜仗,他自己也志得意满。
作为一个军人,当参谋、参谋长,总是不如当司令过瘾。
他指挥的第6集团军,近30万人,是东线的绝对主力之一。只要再打几个胜仗,很可能让保卢斯晋升大将,甚至元帅。
1942年夏天,德军的“蓝色行动”开始,南方集团军群拆分为A、B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南下高加索,争夺石油。
B集团军群东进伏尔加河,攻占斯大林格勒,切断伏尔加河航运,并保护A集团军群侧翼。
第6集团军和装甲第4集团军归属B军群,在1942年秋天进攻斯大林格勒。一开始的剧情和以往一样,苏军节节败退,德军几乎占领了斯大林格勒。
10月中旬,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90%以上的区域,苏军被挤在河边,靠废墟顽强防守。
德军上下都以为,这场战役会在一周内结束。
但德国人不知道,在整个斯大林格勒区域,德军的人数其实并不占优势。
苏军源源不断从后方赶来,在斯大林格勒绞肉机启动时,苏军往前线顶了120多个师,还有几十万人正在赶来。
德军在正面有70万大军,要命的是,一半部队为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意大利军队。
这些部队人数虽多,但素质较差,主要是缺乏装甲力量,以及反坦克、工兵部队。他们驻守的侧翼,在11月19日的“天王星行动”开始后,马上被苏军攻破。
苏军以优势兵力南北开弓,打垮意、罗、匈等国的部队,11月22日合围斯大林格勒的德国第6集团军。
短短3天,斯大林格勒攻守易型。
直到苏军23日胜利会师,圈子里的德军才发现自己被包围了。
保卢斯赶紧和手下开会,当时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立刻突围,用装甲兵带头向南冲出包围圈。
第6集团军当时还算齐整,资源也很多,30万人完全有能力突围。
可是纳粹元首知悉后,不许保卢斯突围,他和空军元帅戈林、参谋长蔡茨勒商议,认为第6集团军没必要撤退,德军还是处在优势。
说实话,这并不是纳粹高层都失去了理智,他们的依据是出于情报。
根据战报和对苏情报,纳粹元首等人一直认为苏联到了崩溃的边缘,差一次胜仗,德国就会胜利。就
1941年夏到1942年冬,德军统计苏联永久损失了至少550万军队,任何正常人听到这个数字,都会下意识地认为苏联无力再战。
(其实这还算少了,苏联记录显示,战争开始一年半,苏军不可逆损失高达650万。)
彼时勒热夫地区激战了几个月,苏军伤亡百万,纳粹认为苏联没有多少预备队来反攻南线。
谁知道苏联在1942年下半年居然动员了400万人参战,全年动员800万人,足以在勒热夫和斯大林格勒两方面反攻。
戈林元帅曾对纳粹元首保证,自己能出动空军运输机,保证斯大林格勒德军的后勤充足。保卢斯得到命令,只能固守待援。
第6集团军加一个装甲军,共33万人,人吃马嚼,每天需要消耗500吨以上的物资。因为苏军的拦截,以及气候原因,德军的运输机每天只能完成不到100吨的运输。
进入12月,空军运输的主要物资变成油料,因为装甲部队一旦瘫痪,第6集团军就必死无疑。
食物不足,德军杀死军马充饥,苏军的包围圈日益缩小,残酷的巷战折磨着30万德军。
纳粹元首低头了,他让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担任解围任务,发起“冬季风暴”攻势,率领9万人杀向斯大林格勒。
解围部队的先锋——第4装甲集团军,一度距离第6集团军只剩不到50公里。但苏军出动20万人进攻顿河集团军群侧翼,曼施坦因无奈撤退。
到了这个关口,如果保卢斯“君命有所不受”,下令朝着曼施坦因方向突围,第6集团军有可能突破包围圈。
虽然要全身而退比较难,但起码不会被“全歼”。
但保卢斯没有这么做,他仍然按兵不动,所以后来一直被批评迂腐、懦弱。但仔细分析斯大林格勒局势,你就会发现保卢斯也是别无选择:
他不可能违背元首的命令;第6集团军的现状,也让他无法带着手下突围。
保卢斯在1942年冬的困境,不是一般人能解决的。
首先,他一个参谋长突然当上集团军司令,本就是意外。
在1942年初“台风行动”失败后,就战、守问题,纳粹元首和国防军的将领们频繁爆发矛盾,牵连一群将领被换。
很多高层的“冯”被换下,换上平民出身的,对纳粹党忠诚的将领。
保卢斯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保卢斯必须对元首忠诚,这是他在军队里立足的基本,也是个人安全的保障。
早在11月底,苏军刚刚合围,保卢斯就提出要撤退,他向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提出申请。
魏克斯询问纳粹元首,得到了一通严厉的批评。
纳粹元首亲自下令:第6集团军不得后退一步,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这种命令,在传统的德国军官看来是无法接受的。
纳粹元首这么做,的确有赌气的成分在其中——不久前苏联方面下达了“第227号命令”,要求前线士兵不得后退一步。
纳粹元首觉得,德军也不能丢份儿。
其次,他发觉斯大林格勒已经成为整个南线的“命门”。
纳粹元首在狼穴的会议里指出:一旦开春,第6集团军所在的突出部是反攻的矛头。如果丢掉这一切,3个月来的几十万伤亡、巨大物资消耗,全部竹篮打水。
更重要的是,伏尔加河门户洞开,南下的A集团军群会有被包饺子的危险。他们一旦撤退,那整个蓝色行动彻底失败,苏联将会反攻。
所以第6集团军必须守住,别无选择。
11月末的突围机会丧失后,12月的寒冬中,哪怕让20万第6集团军士兵突围,他们也跑不动了。
大量车辆缺乏油料,在苏联的寒冬里靠步行突围,几乎等同自杀。
苏军的坦克、大炮、飞机,能轻易屠杀无装甲的步兵。别说保卢斯,任何有最起码常识的中级军官,也不会下令强行突围。
德军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曼施坦因的解围部队之中,带着满载物资的3000多辆大卡车。德军曾计划打开缺口,把卡车送入包围圈,给第6集团军“奶一口”。
但苏军死死守住了包围圈,最终困死第6集团军。
曼施坦因后来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里,对这一战非常遗憾,他认为再给两个装甲师,自己就能打开局面。
当时的德军已没有余粮,1942年的勒热夫攻防战,第9集团军在勒热夫防御几百万苏军,用光了德军大量的预备队。
所以南线无兵可用,是斯大林格勒战败的根本原因。
1943年1月,解围部队战败,空投物资的机场被苏军占领,保卢斯正式向狼穴提出投降申请。
申请被拒绝了。
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继续和苏军鏖战,苏军凭借优势兵力把德军分割、包围,每天都有大量德军部队失去联系,要么被全歼,要么投降。
德军的口粮紧缺,只能满足每日一餐,没有热食和干净饮水,士兵们体力不足,逃跑都跑不掉。
伤兵躺在地下室,大都被战友抛弃,苏军发现他们时已十不存一。
12月末到1月中旬,德军减员8万,到1月底,第6集团军只剩不到10万人。
1月31日,保卢斯得到电报,自己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这是一个军人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是给保卢斯的死刑判决。历史上,德国从无被俘的元帅,纳粹元首是希望保卢斯可以自杀。
但保卢斯不可能自杀,这倒不是他没有军人荣誉,而是因为宗教。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保卢斯绝对不会自杀。
2月1日,保卢斯投降,次日德军9万多人向苏军完全缴械,保卢斯和手下24名将军被苏军集中看管。
第6集团军投降的消息很快传遍东线,纳粹对国内封锁了消息,给保卢斯举办了葬礼,声称他战死在一线。
直到1年多后,保卢斯以“自由德国”成员的身份声讨纳粹,对德国进行广播讲话,他被俘的事才真相大白。
保卢斯回心转意,开始广播,是因为在1944年夏天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儿子弗里德里希死在意大利,二是国防军发动的刺杀纳粹元首计划失败,大量将领被清洗,包括隆美尔。
这时候保卢斯不再有什么疑虑,他秉着支持同袍,反对纳粹,挽救德国的心态发表了讲话。
随后保卢斯全家都被逮捕,不过考虑到军心问题,纳粹并未对他们赶尽杀绝。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次年的纽伦堡审判中,保卢斯曾作为证人出庭。他指证纳粹高官的反人类罪,并承认自己参与的军事行动,其主旨就是灭亡苏联。
因为出庭作证,保卢斯在德国成为“双面将军”。
支持者认为他是反纳粹的先锋,反对者认为保卢斯是“贰臣”,已经心向苏联。
无论自己的同胞怎么看,保卢斯都深知,自己已经回不去德国了。
长期的精神抑郁,加上从军时期留下的病根,让保卢斯的身体很差,苏联甚至破例允许他去克里米亚修养。
1953年,精神状态极差的保卢斯被放回德国,不过是在东德生活。他的家人都在西德,双方见面不多。
他心心念念的妻子,已经在1949年病逝,两人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1957年2月1日,保卢斯在德累斯顿去世,享年67岁。
去世这天,是他投降14周年。
他死后,儿子恩斯特一生致力于为父亲辩解,解释德军在1942年末的死局,解释父亲的无能为力。
但德国人并不接受,沉重的压力之下,恩斯特在1970年自杀。
德国人不接受,是可以理解的:第6集团军作为精锐部队,足足30万士兵,最后只有5000人回到了德国。
他们的几百万家属一直饱尝痛苦,直到生命的结束。
参考资料:
1.《被误读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高强
2.《斯大林格勒战役 陆上霸主终易手》文亭
3.《保卢斯从元帅变囚徒》大仙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