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红婵在跳水女子10米台的赛场上再次与队友陈芋汐上演精彩的“神仙打架”后,关于两位天才少女的讨论便不绝于耳。其中,一个引人注目却又略显尖锐的话题浮出水面:人们将全红婵正在经历的“发育关”与似乎更为平稳的陈芋汐进行比较,并隐晦地将此归因于“自律”的差异。 这种将复杂的体育科学问题简单道德化的论调,不仅片面,更可能掩盖了运动员背后真实的付出与挑战。
一、 何为“发育关”?——女子跳水运动员的必然挑战
“发育关”是女子跳水运动员,尤其是10米台选手运动生涯中一道几乎必然要跨越的鸿沟。它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严酷的物理学和生理学基础:
• 体重增加: 身高增长、肌肉和脂肪的增加直接导致体重上升。在起跳高度不变的情况下,体重增加意味着入水时需要克服更大的水花冲击力,对压水花技术提出了极致的要求。
• 重心变化: 身体的发育,特别是髋部等部位的变化,会改变运动员多年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和空中重心感觉。以往凭借感觉就能完成的翻转和转体,现在可能需要重新校准和适应。
• 体能消耗: 完成同样动作需要消耗更多能量,对体能储备和分配是巨大考验。
因此,面对发育关,没有运动员可以“豁免”,无论是全红婵还是陈芋汐,都必然要经历这一过程。 陈芋汐年长两岁,她已经相对平稳地度过了身体变化最剧烈的时期,通过技术的不断打磨和调整,成功转型为一名技术风格更加稳健成熟的选手。而这,正是全红婵当下正在经历的阶段。
二、 “自律”一词的误用:将科学挑战简化为道德评判
将全红婵面临的挑战归咎于“不自律”,是一种粗暴的误解。国家跳水队的体能教练、科研团队和营养师会为每位运动员制定极其精细和科学的管控方案。所谓的“自律”,是在这个科学框架下的严格执行,而非外界的想象——一种简单的“少吃多动”。
• 个体差异是关键: 每个人的生长发育节奏、新陈代谢速率都存在先天差异。比较两个不同个体的发育进程,本身就不科学。全红婵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变化更为显著,其带来的技术挑战自然也更为突出,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 陈芋汐的“平稳”亦是努力的结果: 陈芋汐能相对平稳地度过发育关,恰恰是她、她的教练及保障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她成功适应了身体变化的证明,而非她“没有”经历挑战。这背后是无数次技术动作的调整、体能训练的加强和饮食的精准控制,是另一种形式的“自律”和“专业”的体现。
将全红婵正在积极应对的科学难题,曲解为个人意志力的薄弱,这不仅忽略了竞技体育的客观规律,更是对运动员付出的极大不尊重。
三、 超越狭隘比较,看见运动员的成长与拼搏
与其将焦点放在带有指责意味的“自律”比较上,我们更应该看到:
1. 成长的必然性: 从14岁一鸣惊人的天才少女,到成长为需要应对身体变化的成熟运动员,这是全红婵职业生涯必经的、健康的成长路径。战胜这个过程,她的实力将更加厚实和不可撼动。
2. 伟大的对手,彼此的镜子: 全红婵与陈芋汐的关系,是当今女子跳水最美好的“双子星”故事。她们既是赛场上的最强对手,更是共同训练、互相激励的队友。陈芋汐的经验可以为全红婵提供参考,而全红婵的冲击力也激励着陈芋汐不断进步。她们是彼此的一面镜子,照见的是如何以不同方式征服同一座高峰的智慧与勇气。
3. 信任与支持的力量: 对于全红婵和所有正在经历类似挑战的年轻运动员,她们最需要的不是外界基于片面观察的质疑,而是专业的指导、科学的保障以及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结语
全红婵与陈芋汐所面对的,是同一项运动规律下的共同挑战,只是处于不同的时间节点。将“发育关”这一体育科学问题简化为“自律”的道德评判,无疑是一种浅薄的误读。我们应当摒弃这种无益的比较,以更专业、更温暖的眼光,欣赏两位顶尖运动员如何以各自的坚韧与智慧,书写中国跳水的黄金时代。她们的征程,是关于成长、适应和超越的史诗,而非一场关于“谁更自律”的无聊竞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