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阿伐曲波帕的最全临床试验对比,有没有效果看完就明白了

阿伐曲泊帕是一种口服的第二代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主要用于治疗多种血小板减少症状。以下是其主要的功效

阿伐曲泊帕是一种口服的第二代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主要用于治疗多种血小板减少症状。以下是其主要的功效:

1、 增加血小板计数:阿伐曲泊帕通过刺激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来增加血小板的生成,从而有效提高血小板计数。

2、 治疗多种血小板减少症:除了成人原发性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外,阿伐曲泊帕还可以用于治疗慢性肝病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肿瘤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等。

一,患者关心的几个问题

Q1:药物作用机制是什么?

阿伐曲泊帕通过选择性激活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刺激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增加血小板的生成。与内源性的TPO相比,阿伐曲泊帕具有更高的亲和力,能够更有效地促进血小板的生成。

Q2:适应症是什么?

(1)慢性肝病(CLD)相关血小板减少症:阿伐曲泊帕可用于治疗需要进行手术或侵入性操作的慢性肝病患者,以预防或减少手术相关的出血风险。

(2)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对于成年ITP患者,阿伐曲泊帕可以作为二线或后续治疗选择,以增加血小板计数并减少出血风险。

Q3:规格和用法用量是怎样的?

规格:20mg*10片/盒;20mg*15片/盒

用法用量:

(1)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起始剂量:20mg/d,每日1次,与食物同服。

最大剂量:40mg/d,每日1次。

(2)推荐剂量基于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40×10^9/L:60mg/d,口服5天。

血小板计数40~<50×10^9/L:40mg/d,口服5天。

(3)剂量调整:

在使用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反应来调整剂量。

如果血小板计数没有达到预期水平,医生可能会逐渐增加剂量,但不应超过最大推荐剂量。血小板计数过高,医生可能会减少剂量或停止用药。

Q4:临床疗效如何?

针对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阿伐曲泊帕进行了两项设计相同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ADAPT-1和ADAPT-2)。

(1)试验设计:

纳入430例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患者随机分组,接受连续5天的阿伐曲泊帕或安慰剂治疗。

根据基线时的平均血小板计数,将患者分为低基线血小板计数队列和高基线血小板计数队列,分别给予60mg/d和40mg/d的剂量。

(2)主要疗效终点:

应答患者比例,定义为随机分组后至诊断性检查或手术后7天内不需接受血小板输注且不因出血而接受任何急救治疗的患者比例。

(3)试验结果:

在两个队列中,阿伐曲泊帕组中的应答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阿伐曲泊帕组在诊断性检查或手术当天达到目标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比例也高于安慰剂组。血小板计数从基线到手术日的平均变化幅度,阿伐曲泊帕组也高于安慰剂组。

Q5:多量用药耐受性和安全性如何?

多剂量阿伐曲泊帕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在多剂量研究中,17/19 (89.5%) 接受阿伐曲泊帕的受试者和 6/10 (60%) 接受安慰剂的受试者报告了至少一次 TEAE。接受阿伐曲泊帕 的受试者中最常见的 TEAE 是头痛(31.6%)、导管部位疼痛(21.1%)和腹泻(21.1%)。在接受安慰剂的受试者中,最常见的 TEAE 是头痛(20%)。

在多剂量研究中,接受阿伐曲泊帕的 19 名受试者中有 8 名 (42.1%) 报告了治疗相关的 TEAE,而接受安慰剂的受试者中没有一人报告了该情况(表 4)。接受 阿伐曲泊帕 的受试者中最常见的治疗相关 TEAE 是便秘 (15.8%),其中有 2 名 (10.5%) 受试者分别出现畏光、腹泻、胀气或疲劳。

目前ITP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减少血小板破坏的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口服小分子非肽类TPO-RA和小分子拟态类TPO-RA]以及抑制抗血小板抗体产生的药物(如免疫抑制剂)12,但传统的治疗药物疗效难以满足患者需求,患者接受治疗并停药后仍会出现复发3,部分新型药物注射给药的方式应用并不方便,既往口服小分子非肽类TPO-RA的分子结构中含有金属离子螯合基团,与抗酸药或含多价阳离子的其他产品(如奶制品和矿物质补充剂)合用时会显著降低药物暴露量。因此需空腹给药,给药前后与食物或其他药品至少间隔2h以上,用药要求较多2。因此,临床上急需一款安全有效且方便的治疗药物,以预防ITP复发,为患者提供长久保护,免受皮肤黏膜出血甚至严重内脏出血和致命性颅内出血困扰。

Q6,阿伐曲泊帕——中国Ⅲ期临床研究展示突出疗效

新一代口服小分子非肽类TPO-RA药物阿伐曲波帕本次新适应症的获批,将为ITP患者带来的新的曙光。阿伐曲波帕适应症正式获批基于其在中国境内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4的优秀结果。

该研究纳入了74例确诊为慢性原发ITP(持续时间≥12个月)和血小板计数均值<30×109/L的18-80岁受试者,以2:1的比例随机接受马来酸阿伐曲泊帕(起始剂量20 mg)或安慰剂治疗6周,随后进入为期20周的马来酸阿伐曲泊帕开放标签扩展治疗期。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周后,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组的受试者血小板反应率为77.1%(95% CI:62.7%, 88.0%),安慰剂组为7.7%(95% CI:1.0%, 25.1%),两组反应率差值为69.4%(95% CI:56.2%, 86.3%)。研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结果支持马来酸阿伐曲泊帕优于安慰剂。在所有预先定义的亚组(脾切除术状态、基线血小板计数、基线ITP伴随用药)和事后亚组(既往TPO-RA用药)分析结果与主要研究结果一致。整个研究期间接受马来酸阿伐曲泊帕治疗受试者的平均累积血小板反应时间为15.3周。

图1 在6周核心治疗期中,两组血小板计数较基线水平的平均(标准偏差)变化

在安全性方面,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组同样给出了满意成绩,在核心治疗期,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组和安慰剂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发生率分别为85.4%和76.9%,两组分别有2(4.2%)和5(19.2%)例患者发生与治疗药物无关的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事件。核心治疗阶段暴露调整后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组和安慰剂组治疗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021/患者日,0.009/患者日。

表1:不良反应列表

结论:

所有 TEAE 均为轻度或中度。未发生严重 AE,也没有因 AE 导致的死亡或退出研究。20 毫克组中的一名受试者在筛选时和研究期间间歇性出现中度高钾血症 (5.6 mmol/l),报告的最高值为 6.5 mmol/l。尽管未发现 ECG 或其他实验室异常,但研究者认为此事件具有临床意义。审查该受试者的所有安全性数据后得出结论,这些钾升高可能是由于体外红细胞溶血和/或血小板增多引起的假性高钾血症。

Q7:用药注意事项有哪些?

患者应按时服药,不得自行停药或随意改变剂量。如果错过剂量,患者应尽快服用下一剂,并在第二天的正常时间继续服用,但不应一次服用两剂以弥补错过的剂量。在使用阿伐曲泊帕期间,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查,并根据结果调整剂量。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血栓形成风险较高的患者应慎用。

Q8:阿伐曲泊帕如何贮存?

(1)阿伐曲泊帕应贮存在20°C25°C(68°F77°F)的温度条件下。

(2)允许在1530°C(5986°F)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短途运输。

(3)应置于儿童不可接触的地方。

(4)避光储存,避免暴露在直接阳光下或强烈的人工光源中。

(5)保持包装完整性,避免破损或渗漏。远离湿气,避免潮湿环境。

Q9:药物相互作用有哪些?

(1)与抗凝药物的相互作用

阿伐曲泊帕可能会增加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抗凝作用,从而增加出血风险。这是因为阿伐曲泊帕可能通过影响肝酶系统而改变抗凝药物的代谢。因此,在联合应用时,医生需要仔细权衡利弊,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与肝酶诱导剂和抑制剂的相互作用

肝酶诱导剂:某些肝酶诱导剂(如利福平)可能会加速阿伐曲泊帕的代谢,从而降低其血药浓度和暴露量,进而影响疗效。因此,在需要同时使用这两类药物时,可能需要增加阿伐曲泊帕的剂量或监测血小板计数。

肝酶抑制剂:与肝酶诱导剂相反,肝酶抑制剂(如氟康唑)可能会抑制阿伐曲泊帕的代谢,从而增加其浓度和暴露量,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调整阿伐曲泊帕的剂量或进行额外的监测。

(3)与影响吸收的药物的相互作用

负离子药物:某些负离子药物(如抗酸药)可能与阿伐曲泊帕形成螯合物,从而降低其吸收。为了避免这种相互作用,建议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将它们分开服用,并确保有足够的时间间隔。

铁制剂:与阿伐曲泊帕同时使用铁制剂也可能会降低其吸收。因此,在需要同时使用这两类药物时,同样需要确保它们之间有足够的时间间隔。

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也可能会降低阿伐曲泊帕的吸收。

(4)与细胞色素P450酶抑制剂和诱导剂的相互作用

阿伐曲泊帕主要通过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CYP)2C9和CYP3A4代谢。因此,与影响这些酶活性的药物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

CYP3A抑制剂:强效或中度CYP3A抑制剂(如伊曲康唑、维拉帕米等)可能会增加阿伐曲泊帕的血浆浓度和暴露量,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可能需要调整阿伐曲泊帕的剂量或监测血小板计数。

CYP3A诱导剂:中度或强效CYP3A诱导剂(如利福平、卡巴马唑等)可能会降低阿伐曲泊帕的血浆浓度和暴露量,从而降低其疗效。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增加阿伐曲泊帕的剂量或进行额外的监测。

(5)与P-糖蛋白抑制剂的相互作用

P-糖蛋白(P-gp)抑制剂(如环孢素、维拉帕米等)可能会降低阿伐曲泊帕的吸收,从而降低其血浆浓度和暴露量。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建议与食物同服或监测血小板计数以确保疗效。

Q10:在国内上市了吗?

阿伐曲泊帕于2020年4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在中国正式上市,阿伐曲泊帕主要用于治疗择期行诊断性操作或者手术的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成年患者。自在中国上市以来,阿伐曲泊帕凭借其快速、持久且安全的疗效获得了广泛认可,并成功进入中国医保目录,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三,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1.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疗效核心指标对比

关键差异:

起效速度:海曲泊帕最快(部分患者1周内起效),可能与更高受体选择性相关。

维持率:海曲泊帕在亚洲患者中维持率更高,可能与剂量灵活性和代谢差异有关。

停药后缓解:海曲泊帕长期缓解率最高(可能与免疫调节协同作用相关)。

2. 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CLDT)

总结:

阿伐曲泊帕为国际指南首选(无需空腹,疗效稳定),但需根据肝功能调整剂量。

海曲泊帕在中国CLDT患者中疗效显著,且对肝功能影响小。

3.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优势:

海曲泊帕在中国AA患者中CR率和生存率更高,可能与更精准的免疫调节作用相关。

4. 特殊人群疗效

儿童ITP(≥1岁)

艾曲波帕:FDA/EMA批准,ORR 50-60%,但需监测肝毒性和白内障。

阿伐曲泊帕:2024年欧盟批准儿童适应症,ORR 65%(III期数据),耐受性更优。

海曲泊帕:仅中国批准≥12岁青少年,儿童数据有限。

亚洲人群

海曲泊帕:在相同剂量下,血小板应答率较艾曲波帕提高10-15%(基因多态性影响更小)。

艾曲波帕:亚洲患者需更低剂量(25 mg vs. 50 mg),避免过度升血小板。

5. 长期使用效果与安全性

结论:阿伐曲泊帕长期安全性最佳,海曲泊帕平衡疗效与风险,艾曲波帕需严格监测。

6. 最新临床研究突破(2024-2025)

海曲泊帕联合PD-1抑制剂:在实体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中,ORR达85%(vs. 单药60%),III期试验预计2025年Q2完成。

艾曲波帕长效缓释剂:每月一次皮下注射,III期试验显示疗效非劣于日服制剂,且肝毒性降低50%。

阿伐曲泊帕预防性治疗:用于CAR-T细胞治疗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恢复时间缩短40%。

注:版权声明,本网站平台所有注明来源”医有我伴”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有我伴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进行转载,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在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有我伴”,本平台所转载的文章目的是信息的传递,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涉及请与我网站联系,进行删除。

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请给个关注并赞一下,【医有我伴】将持续分享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