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夏县水头镇上牛村的 550 多亩山楂种植基地里,红彤彤的山楂果如玛瑙般缀满枝头,秋风拂过,果实摇曳生姿,满溢着丰收的甜香。走进种植户李银恒的山楂园,四五十名工人穿梭在果树间,有的踮脚采摘,有的弯腰装筐,大家分工明确,动作娴熟,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村民 张银萍
你看这个山楂果长得多好。我每年都来,摘了几十年了。离家近近的就把钱挣了。美着来,就等于锻炼身体了。
种植户 李银恒
采摘期大金星就是十月十号到二十号,每天都采摘,一天一个人平均下来的采摘量就是800到1000斤。我这一个园一天能采摘3万多斤4万斤。
丰收的山楂不仅产量可观,销路也十分畅通。李银恒介绍,村里的山楂早已形成 “鲜销 + 深加工” 的多元销售模式,有效保障了收益稳定。
种植户 李银恒:“一部分是市场销售,大部分是送到加工厂冻干。再一个是深加工,山楂片、山楂糕,山楂果汁,用量是可大了。市场上当前形势是供不应求。销路兰州、西安、山东、北京,哪里都有,最远的就是东北,当天采摘当天发。”
如今,上牛村的山楂产业已不再是 “一户种植” 的零散模式,而是发展成为 “全村共富” 的支柱产业。山楂已成为村民稳定增收的 “金果子”。
水头镇上牛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李东民
咱们村现在种山楂面积550多亩,涉及80户村民,年收益一亩地6000元左右,这两天正值山楂收获季节。村里还准备再发展500亩山楂。
为了更好地推动山楂产业发展,解决村民在山楂储存、销售及就业方面的难题,上牛村党支部坚持“把党小组建在村事上”,充分发挥产业就业党小组作用,争取项目支持。去年,村里新建了总占地面积2000㎡的上牛村保鲜库,其中包含4个保鲜库,能容纳1000余立方货物。同时,现场正在建设两个大车间,准备开设水果流水线加工,年吞吐量可达3000余吨,投用后能解决80余个劳动力就业。
水头镇上牛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李东民:“这个冷库建成以后,我们还争取一些其他项目,像农产品的收购点和面粉加工厂,我们想逐步提高农村的集体经济收入。”
【来源:夏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