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夏天,上海的王先生在展厅被销售一顿忽悠,花28万买了台带人脸识别和远程监控的“定制电梯”。结果人脸识别总误触,远程监控半年坏三次,每年还要交8000元维护费。这还没完,更糟心的还在后面——王先生的遭遇,只是电梯采购陷阱的冰山一角。
电梯
案例一:贪便宜买“升降平台”,老人命丧电梯井
2020年,吴大爷夫妇因房屋拆迁得到安置房,为了上下楼方便,他们和邻居老周一起,以每台3万元的价格网购了两台“电梯”。合同里写着“不包含外层门”,他们也没当回事。结果2022年8月,吴大爷被卡在升降平台轿厢顶和楼顶之间,因创伤性脑损伤去世。法院勘验发现,这台“电梯”轿厢顶和一楼地面齐平,没外层门也没警示标识,就是台简易升降平台,根本不是正规电梯。正规电梯必须有封闭井道、双导轨、轿厢及五方通话系统,这些“三无产品”连安全门都没有,简直就是“定时炸弹”!
案例二:低价“网红梯”,轿厢晃得像蹦迪
我有个邻居,贪便宜买了台“网红低价梯”。装好后,轿厢晃得厉害,钢丝绳锈迹斑斑。维保师傅说:“这材质撑不过3年!”更坑的是,厂家推诿说“非质量问题”,拒绝免费维修,单次维修费就要8000元。低价梯往往用二手翻新件,寿命直接砍半,到时候出了问题,后悔都来不及。
电梯
案例三:网购电梯一年就坏,维修费远超预期
贵阳的刘先生为了省钱,网购了一台7万元的电梯,想替代线下12万元的同类产品。初期用着还行,半年后就开始抖动,一年内故障频发,维修成本远超预期。正规电梯需要《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和定期强制检验,而网购的低价产品多为液压升降平台,只用于货物运输,无封闭轿厢、导轨及多重安全装置,防护装置不足,设计缺陷明显,开放式结构易导致人员坠落或挤压。
电梯
避坑指南:三招选对电梯供应商
查资质:正规电梯供应商必须具备《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这是电梯质量的基本保障。一线品牌如奥的斯、通力、蒂森等,拥有国外先进技术背景和独立研发力量,产品质量更有保障。
看配置:别被“定制款”的花哨功能忽悠,核心部件如曳引机、控制柜的品牌更重要。优先选择含封闭井道、双导轨、轿厢及五方通话系统的产品,这些是电梯安全的基本配置。
比服务:合同里一定要写清楚质保期、紧急救援时间、核心部件品牌等关键条款。好的供应商会有专业的维修团队和充足的备品备件库存,能够快速响应维修需求,减少电梯停机时间。
电梯安全关乎生命财产安全,选供应商时千万别贪便宜,更别被“定制款”的花哨功能迷惑。记住:正规资质、核心配置、完善服务,才是选对电梯供应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