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当蒙古军方将“可汗探索-2025”多国维和军演的请帖递到北京时,中国国防部很快宣布解放军陆军分队将于6月中旬赴蒙参演。这场由美蒙主导的年度军事演习,在2025年的复杂局势下,俨然成为观察地缘政治互动的重要窗口。中国的回应看似是惯例参与,却在多重维度上传递出意味深长的信号,既展现了大国在维和领域的担当,也暗含着对中美关系、中蒙合作的战略考量。
“可汗探索”军演从2003年美蒙双边演习起步,2006年拓展为多国维和演习,2015年中国首次派兵参演后逐渐形成惯例。美国长期看重蒙古夹在中俄之间的地理位置,希望通过军事合作强化在这一区域的存在感,而蒙古也希望借助这类国际平台提升自身影响力,双方的合作带有明显的地缘战略色彩。到2025年,这场演习已发展为包含以色列等多国参与的机制化军事交流活动,但今年的特殊之处在于蒙古国内政局变动与国际局势的交织——刚被解职的“亲美”总理奥云额尔登让蒙古急需通过军演展示外交政策的连续性,而美国新一轮“关税战”带来的经济压力,也让依赖能源出口的蒙古急于通过深化与中国的合作破局。
在中美关系持续敏感的当下,美蒙向中国发出邀请的背后颇有深意。虽然请帖由蒙古递交,但没有美国的首肯,蒙方很难单独做出这一决定。这种“曲线接触”实际上为中美军队提供了一个非正式的互动平台,尤其恰逢中美第二轮谈判的关键节点,中国接受邀请的举动,既表明不排斥与美国在军事领域的接触,也释放出“对话大门始终敞开”的信号。美国此时松口,某种程度上是在复杂博弈中寻求与中国的沟通渠道,而中国的回应则体现了“以我为主、灵活应对”的外交智慧——只要美方展现诚意,合作的可能性始终存在。
对蒙古而言,递出请帖更像是打破合作僵局的“敲门砖”。此前因“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蒙古与中俄的关系一度出现隔阂,尤其在中俄与哈萨克斯坦确定新的天然气路线后,蒙古显然希望通过军演重建互信。但值得注意的是,蒙古在此次演习前刚与印度开展“游牧大象2025”联合军演,这种同时拓展“第三邻国”合作的做法,也折射出其在地缘战略上的复杂心态。不过现实是,夹在中俄之间的蒙古,无论如何拓展国际合作,都无法忽视两大邻国的核心利益,唯有平衡好与周边大国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诉求。
中国参与此次军演,本质上是多重战略逻辑的体现:在维和领域,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通过参演强化大国责任担当;在中美关系上,借多边平台保持沟通渠道,为可能的合作保留空间;在周边外交中,以务实态度回应蒙古的合作意愿,同时也通过行动传递“合作基于诚意”的原则。当解放军部队北上参演时,这场演习早已超越军事交流的表面意义,成为各方展示战略意图、试探互动边界的特殊舞台。而中国的每一步回应,都始终围绕着维护地区稳定、捍卫国家利益的核心逻辑,在复杂的国际棋局中走出既坚定又灵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