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心理教师王佳莹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十年,累计服务近3000小时。她观察到,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咨询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如今预约咨询的学生数量约为十年前的十倍。为应对这一变化,学校不得不采取限次咨询、单元咨询和首访筛查等措施,以尽可能覆盖更多需要帮助的学生。
与十年前相比,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复杂和严峻。过去,学生多因恋爱困扰、宿舍矛盾或原生家庭问题前来咨询,整体状态偏向对自我的探索。而如今,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显著增加,许多学生甚至长期被无意义感困扰,部分人曾在初高中阶段出现过自伤或自杀念头。
王佳莹指出,这一代大学生普遍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成长,许多人形成“优秀才配被爱”的自我认知。他们更倾向于内向归因,害怕被拒绝,对人际关系缺乏信任。网恋、追星、依赖网友成为许多学生逃避现实社交的方式,甚至有人从未建立过现实中的友谊。
在性别议题上,学生也表现出新的困扰。部分女生因渴望恋爱而感到羞耻,担心被贴上“恋爱脑”标签;男生则更多面临成就压力,情绪常以愤怒形式表达,难以接纳自身的脆弱。
尽管心理问题日益严峻,王佳莹仍从学生身上看到强大的生命力。她提到一位在重男轻女环境中长大的女生,凭借自身努力一路读到博士,展现出惊人的韧性。这样的案例让她坚信,心理咨询的意义在于陪伴学生在黑暗中寻找出口,而非替他们解决问题。
面对持续增长的工作压力,王佳莹通过专业督导和个人心理咨询维持状态。她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从更早阶段介入,家庭和中小学应重视情绪教育与心理空间的建设。心理问题低龄化与高压环境正重塑一代人的内心世界,而理解与支持或许是最好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