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李宏生名校长工作室开启江苏研学!赋能基础教育新发展

知行问道取真经,研学赋能谱新篇金秋九月,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李宏生名校长工作室成员随江苏省第三期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代
知行问道取真经,研学赋能谱新篇

金秋九月,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李宏生名校长工作室成员随江苏省第三期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代表团,共同开启了一场聚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江苏研学之旅。团队自黄海之滨行至长江之畔,走访盐城、南通、泰州、扬州四座教育名城,在深度交流与实地考察中,共谱新时代教育奋进新篇章。

01盐城站

水滴润泽,育人无声

9月21日下午,盐城市教育局副局长徐卫东作专题报告《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盐城行动》,系统阐述了盐城在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实践路径与成果成效,展现了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系统谋划。盐城市教师发展学院院长肖如宏以《盐城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场学习导学》为题,结合实地研学的背景与目标,为学员们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框架,帮助团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理解区域教育生态。

9月22日上午,研学团队走进盐城市串场河小学,赵淑明书记带领参观校园文化长廊,系统阐释“润”教育理念如何融入校园环境的设计细节。社团展厅中,师生以“水滴”为主题创作的艺术作品,生动诠释了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

02南通站

江海气韵,涵育新人

9月23日上午,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斌作《践行教育家精神:教师队伍建设的校长领导力》专题报告。他结合南通教育实践,阐释教育家精神内涵,强调校长应发挥领导力赋能教师发展,推动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报告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为学校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当日下午,团队参访南通市紫琅一小。该校秉持“守朴开新”校训,融合“生活教育”与“情境教育”理念,构建以素养为导向的育人体系。徐云副校长介绍了学校围绕“三有”(有爱心、有创见、有行动)目标,培育学生“六善”素养的实践路径,展现“课程—课堂—评价”一体化推进的创新探索,为培养具备担当精神与创造力的未来人才提供范例。

03泰州站

明体达用,守正创新

9月24日下午,团队探访江苏省泰州中学老校区,走进始建于南宋的安定书院,于胡瑗手植银杏树下体悟“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校史馆中,成员在胡锦涛同志曾使用的课桌前合影,感受百年学府的教育传承。

陆全贵院长以胡瑗“分斋教学”为引,探讨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潘凌云老师则通过AI虚拟实验等数字化手段,展现传统书院精神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

25日上午,工作室一行走进泰州实验学校。张所滨书记以《为了每个生命幸福成长》为题,阐释“向明行善、创造幸福”的校训与“5S”校园文化,提出“办一所‘有意思’的学校”的办学愿景。在参观金钥匙广场、校史长廊及行知体验馆等场所过程中,学生“学着做研究”项目化成果展示与校园足球文化,生动体现了“让每个生命幸福成长”的教育实践。

04扬州站

古城新韵,教育图景

9月25日下午,团队抵达扬州。扬州市教师发展学院院长应爱民以《校家社协同育人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扬州实践》为题,为后续实地考察提供理论指导。

26日,团队走进扬州市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校园内读书廊静谧、艺术角生动,学校负责人详细阐释“如梅之品,如山之志”的核心文化。校区规划的前瞻性、空间布局的人性化以及环境细节中蕴含的教育匠心,赢得广泛赞誉,被誉为“学生快乐成长的学园与乐园”。

在为期数日的行程中,工作室成员通过实地走访、专题报告与校园观摩,深入感受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实践智慧。从“润物无声”的环境育人,到“守朴开新”的课程建构;从“明体达用”的文化传承,到“为了每个生命幸福成长”的办学追求,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教育实践展现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各地教育同仁对教育家精神的践行、对育人方式的探索,以及对传统与现代教育的融合思考,都为工作室成员带来了深刻启发。

匡霞

9 月 22 日上午,我们来到了盐城市串场河小学。这所学校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吸引了我。校园内,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类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兴趣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这让我明白,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可以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支龙

如果说工作室是理论的“练兵场”,那么串场河小学便是实践的“示范窗”,其“润文化”的落地实践令人动容。这所以盐城母亲河命名的学校,将“润”的理念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正如校园里那句温暖的期许:“每一颗小水滴都是不一样的,每一颗小水滴都能闪耀属于自己的光彩”。

嵇晓娴

此次参访最大的感受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体系化作战”。未来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教学实践,都需要从“零散创新”转向“系统构建”—既要学习盐城的“均衡思维”,确保优质资源不缺位;借鉴南通的“科研思维”,让教学改革有支撑;汲取泰州的“融合思维”,让五育并举真落地;吸纳扬州的“文化思维”,让教育有地域温度。唯有将四地优势整合为“系统解决方案”,才能推动基础教育从“优质”向“卓越”跨越。

曹连丰

四地的探索各有亮点,却共同指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本质。盐城聚焦城乡教育均衡,通过“名校+薄弱校”集团化办学、线上同步课堂等模式,让学生共享优质师资与课程,破解了“城乡教育鸿沟”的关键难题;南通深耕科研与教学融合,几乎每所学校都有教师主导的课堂改革课题,从“情境化教学”到“分层作业设计”,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提升课堂效率的“利器”,延续了其基础教育的标杆优势;泰州发力五育融合落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农场实践、把地方戏曲植入美育课堂,让“全面发展”不再是理念,而是可感知的日常教学;扬州则突出文化与教育共生,依托瘦西湖、大运河等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出“运河文化探究”“园林美学”等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传承地方文脉。

此次研学不仅是一次教育视野的开拓,更是一次办学理念的升华。它进一步坚定了各位校长以理念引领发展、以行动推动变革的教育信念,为今后更好地担当育人使命、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考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