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陆茴香开始了她在上林县白圩镇覃黄小学的教师生涯。在接下来的15个年头里,她以真诚和耐心走进了乡村儿童的世界,并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深刻领悟了人与土地之间的深厚联系。之后,她勇敢地踏入了房地产行业,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实干精神,在商海中拼搏数年,积累了可观的财富与资源。
然而,2011年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那年,陆茴香的母亲生病卧床,她最渴望的只是一碗简单的、带着记忆中米香的粥。但这样的愿望却难以实现,因为传统稻种逐渐消失,农药的广泛使用也影响了大米的口感。这一经历深深触动了陆茴香,她意识到,许多传统的稻种虽然产量不高,但却蕴含着抗病、抗倒伏等宝贵的基因,是培育真正优质大米的基石。
商人回归新农人
为了实现这一口米香的重现,她做出了人生中的重大决定:将房地产市场的第一桶金投入到优质稻米的培育中。从教师到商人,再到“新农人”,陆茴香将教育背景中培养的同理心与商场中锤炼出的决断力,都带到了田野之中。她致力于寻找那些即将失传的古老稻种,让那久违的米香重新回到我们的餐桌上。
稻种培育的艰辛历程
追寻远古稻种。偶然间,她结识了一位水稻育种专家,两人共同决定从源头上着手,找回广西本土的远古稻种。陆茴香坚信,这些远古稻种是时光的瑰宝,蕴含着自然的韧性与生命力。她深知,尽管产量可以提升,但那份源自土地的珍贵“好基因”一旦丧失,便难以再现。
于是,一场寻“稻之旅悄然展开。陆茴香与她的团队化身“稻谷猎人,追寻着远古稻种的踪迹。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们的足迹遍布了全区8个县、18个乡镇、61个村落,穿越了马山、大化、东兰等地的山野田畴。
在漫长的寻“稻之旅中,他们艰辛地搜集到了近1.37万份珍贵的古老稻种。最终,在上林县白圩镇的一片荒芜沼泽地中找到了那梦寐以求的优质野生稻种。
育种的突破与成
带着对土地的敬畏和对品质的极致追求,陆茴香勇敢地踏上了从“盖广厦到“育良种的新征程。这条路并不容易,但陆茴香从未退缩。为了与时间竞走,她采用了“候鸟式育种策略——一年两季稻可种,她便每年两到三次远赴海南进行加代繁育,待春季再返回广西进行田间试验。
2019年,经过长达5年的不懈努力,陆茴香仍未能培育出理想中的“最佳品质”稻种。但这期间,她从未放弃。通过一次意外的灵感,她找到了突破口,成功培育出适应上林县独特水土的“茴香优3号”稻种。这种稻种米粒晶莹剔透,维生素含量丰富,产量高,更难得的是其抗倒伏性极强,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品质追求不止步
追求卓越品质的道路永无止境。她将170多亩农田打造成有机农业示范园,与团队共同致力于将益生菌技术融入种子培育与土壤改良中。通过创新利用益生菌发酵制造有机肥料,并借助益生菌的抑菌作用来替代农药,她成功实现了稻谷在无农药、无化学肥料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其独特的米香与高产。新推出的“6号米在口感与胶稠度等核心指标上,更是超越了之前的“3号米。
连接城乡的帮扶计划
在陆茴香心中,“好米的价值远不止于餐桌上的美味与安全,它更是连接城乡、温暖人心的纽带。为此,她启动了一项充满温度的帮扶计划,旨在帮助家中有留守儿童的农户。该计划免费提供优质稻种与有机肥料,还保证稻谷的回收价格,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计划启动以来,陆茴香已为600多亩稻田投入了20多万元购买种子和肥料,并无偿提供给农户。尽管后续成本压力剧增,但她仍坚持按成本价供应农资。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追随她种植,有人种20亩,有人种100亩。目前,全区已有5万亩农田种上了陆茴香培育的种子。
此外,陆茴香的这份情怀还延伸至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乡亲。她主动出资为帮扶村落修缮公路、开通公交,解决村民出行难题。同时流转因撂荒而贫瘠的土地,运用微生物肥进行土壤改良,让曾经板结灰白的土地重新焕发黝黑肥沃的生机。
推动事业扩大的举措
陆茴香积极开拓销售市场,扩大品牌影响力,并努力打造线上销售平台,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碗“好米”背后所蕴含的辛勤付出与深情厚意。
如今,她的标准化厂房已经建成,大米加工线每天能处理近80吨稻谷,固定销售网络已具规模,土壤改良成果显著,而优质稻种也凭借卓越品质,正逐步打开广阔的市场空间。“好米”的价值,正通过她的努力,得到更多人的感知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