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伊朗和以色列大战12天,这一仗让中国改变了想法,或加速中俄蒙天然气管道的进程,普京终于等来了“天赐良机”?
12 天战火:中东火药桶彻底炸锅
6 月 13 日凌晨,以色列突然对伊朗发动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空袭,200 架战机呼啸而过,100 多个目标瞬间化为火海。
伊朗的核设施、导弹基地,甚至连国防部总部都没能幸免,多名高级将领和核科学家当场被炸死。以色列这次是真急眼了,直接把伊朗的核计划和导弹能力当成了眼中钉,非要除之而后快。
伊朗也不是吃素的,当天晚上就发起了 “真实承诺 - 3” 军事行动,弹道导弹和无人机雨点般砸向以色列。以色列的 “铁穹” 系统虽然厉害,但也架不住这么密集的攻击,每天光是拦截导弹的成本就高达近百亿元人民币,这简直就是在烧钱啊。
伊朗还拉上了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小弟,在红海和波斯湾搞事情,国际航运都快被逼停了。这场冲突就像一场疯狂的消耗战,以色列有钱但经不起这么烧,伊朗有导弹但怕美国介入。
双方都在玩火,却又不敢玩得太过火。美国虽然没直接参战,但 “尼米兹” 号航母已经开足马力往中东赶,F-35 战斗机也在沙特部署到位,就等着找机会插手。
能源安全:中国的后院起火
这场冲突对中国来说,可不仅仅是看热闹那么简单。伊朗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伙伴,尤其是甲醇,中国 60% 的进口甲醇都来自伊朗。
结果以色列这一炸,伊朗布什尔港的甲醇储罐爆炸起火,供应链直接断了链子。华东地区的化工厂瞬间慌了神,甲醇价格蹭蹭往上涨,有的企业甚至不得不停产。
这条海峡承担着全球 20% 的石油运输,中国约 70% 的中东进口石油都得从这儿过。要是伊朗一怒之下封锁海峡,国际油价分分钟突破 150 美元 / 桶,中国的能源成本将大幅增加,整个经济都得跟着抖三抖。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还在一旁煽风点火,让中国去劝伊朗别冲动,这不是明摆着把锅甩给中国嘛。中国外交部可不惯着美国,直接回怼:波斯湾的安全是大家的事,责任不在中国!
说白了,美国和以色列才是罪魁祸首,中国凭啥给你们擦屁股。不过话虽这么说,中国也得想办法降低风险。这不,中俄蒙天然气管道的事儿又被提上了日程。
普京的机会:能源牌打得风生水起
就在中国为能源安全发愁的时候,普京却偷偷笑出了声。这场冲突让俄罗斯看到了机会,终于能加快推进中俄蒙天然气管道了。
这条管道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出发,经过蒙古国进入中国,每年能输送 500 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德国年消费量的三分之一。
俄罗斯早就想建这条管道了,但蒙古国一直摇摆不定,一会儿想收高价过路费,一会儿又跟西方眉来眼去。不过这次不一样了,伊朗冲突让蒙古国意识到,得罪中俄没啥好果子吃。
再加上俄罗斯暂停了驻德黑兰领事服务,还把黑海舰队开到了波斯湾,摆明了要力挺伊朗。蒙古国一看这架势,赶紧批准了管道项目,还主动提出 2025 年第三季度就启动环评。
对俄罗斯来说,这条管道不仅能赚钱,还能巩固和中国的关系。要知道,俄罗斯现在被西方制裁得够呛,欧洲市场又丢了,中国就是它的救命稻草。
普京心里清楚,只要管道一建成,俄罗斯的天然气就能源源不断地卖到中国,每年几百亿美元的收入就有着落了。
未来博弈:停火背后的暗战
6 月 24 日,在特朗普的撮合下,伊朗和以色列终于达成了停火协议。但这只是暂时的喘息,双方都憋着一口气,随时可能再次爆发冲突。
对中国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中俄蒙管道,把能源安全握在自己手里。不过,这条管道的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中俄在价格上还没谈拢,俄罗斯想把气价和国际油价挂钩,中国却希望固定价格以规避风险。路线选择也是个难题。是走蒙古国,还是绕开它直接从俄罗斯进入中国?
两种方案各有优劣,但中国更倾向于直连路线,毕竟少了第三方干扰,安全性更高。对普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他得趁着伊朗冲突带来的地缘政治动荡,赶紧和中国把协议敲定。
一旦管道建成,俄罗斯不仅能在经济上翻身,还能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杆。而中国也能借此减少对中东能源的依赖,在中美博弈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结语
这场伊朗和以色列的冲突,就像一场催化剂,加速了中俄蒙能源合作的进程。普京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了这个天赐良机。而中国也在这场博弈中调整了策略,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为未来的能源安全上了一道保险。接下来,就看各方如何在谈判桌上较量了。毕竟,在能源这个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