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中国高铁仅用十余年便完成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截至2024年底,全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8万公里,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二以上,年发送旅客超过30亿人次,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高铁网状运营的国家。随着“高铁成网、枢纽成环”,一张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为顶点的高铁骨架网基本成型,不仅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更重塑了区域经济版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在“十五五”到来之际,我国高铁建设再传捷报:2025年9月30日,广湛高铁广州至新兴南段首趟检测列车驶出白云站,标志着标志着新建广州至湛江高速铁路全线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在这之前,杭衢高铁联调联试启动会在建德召开。两条新线相继进入联调联试阶段,标志着我国沿海通道与长三角金衢丽通道即将迎来最后一块“拼图”,年底前具备开通运营条件已无悬念。
广湛高铁全长40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自广州枢纽引出,一路向西经佛山、肇庆、云浮、阳江、茂名,终至湛江北站,桥隧比76.8%,是目前广东省投资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高铁项目。线路贯通后,广州至湛江将由3小时压缩至90分钟,粤西三市将首次接入全国时速350公里高铁网,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北部湾城市群由此形成“黄金走廊”,为南海资源开发、临港产业布局和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前期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向北望向长三角,杭衢高铁虽仅131公里,却被誉为“长三角最短的战略走廊”。线路从杭昌高铁杨村桥线路所引出,经建德、龙游、衢江、柯城至江山,桥隧比高达78.7%,是国内首条以“PPP+EPC”模式建设的高铁。联调联试期间,检测列车在常山江特大桥、天池山隧道等控制性工程上反复“冲刺”,对轨道、接触网、信号、自然灾害监测等系统进行全域体检。开通后,杭州至衢州最快运行时间将由70分钟缩短至45分钟,环杭州湾与金衢丽两大经济带实现“1小时闭环”,为浙西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按下“快进键”。
两条线路的共同点在于“联调联试”这一关键节点。联调联试是高铁开通前的“毕业大考”,通过检测列车、测试动车组和相关检测设备,对轨道几何状态、桥梁结构动态响应、通信信号系统、客运服务系统等进行全速度级、全项目、全覆盖的“体检”,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直至整体系统达到设计标准。广湛高铁8月28日启动新兴南至湛江北段联调联试,本次广州至新兴南段“补考”完成后,全线将同步进入试运行;杭衢高铁则计划在10月下旬完成逐级提速试验,11月进入空载试运行,12月正式具备开通条件。
从更大视角看,广湛、杭衢“双线齐测”只是开始。年内,雄商、津潍、合新、西十等15条高铁将陆续进入联调联试,预计新增开通里程超过2500公里,“八纵八横”主通道基本建成。届时,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四大增长极将通过时速350公里高速通道实现“半日往返”,物流、信息流加速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钢铁脊梁”。
“轨道上的中国”仍在加速。根据《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到2035年,全国高铁运营里程将达到7万公里,20万人口以上城市全部实现高铁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时速350公里高铁通达。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再到未来“十纵十横”,中国高铁不仅改变了出行方式,更重塑了国土空间、经济格局和生活方式。随着广湛、杭衢两条新线年底开通,粤西和浙西将同步迈入“350时代”,为区域协调发展写下新的篇章,也为区域内老百姓出行提供更便捷的交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