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知道一本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时,你还会有阅读它的想法吗?无论如何,《水浒传》就是这么一本小说,它的前半段让人热血沸腾,后半段却让人看着无比憋屈。
很难想象,那些曾经无所不能的梁山好汉到了征方腊一节时,却接二连三沦为炮灰,那桥段着实让人心里发堵。
甚至就连武松和鲁智深这种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塑造的“主角”,也没能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武松、鲁智深)
为何武松战死后,鲁智深也毫无征兆的疯癫而亡?这结局安排是否合理?
一、百二十回的结局
有人可能要说了,武松如何是战死的?而鲁智深又几时是疯癫而亡?
其实你有此一问也很正常,因为多数人了解《水浒传》无非通过电视剧,或者是百二十回的小说。
其中电视剧也是依照百二十回的情节设定来拍的,因此二者大同小异。
不过你若自诩“资深水浒谜”的话,就一定会知道,《水浒传》只有前七十回的剧情是施耐庵所创,百二十回中后五十回的情节,则是由他人续写。
也正因为如此,诸如征辽、田虎、王庆的剧情才会显得格外敷衍,甚至很多情节都是雷同的,除了乔道清、马灵、孙安等角色还算有存在感外,这几个桥段中的其他角色都可以说是典型的工具人。
而在这个版本中,武松和鲁智深最终的结局不算好,也不算太差,其中武松是在与包道乙的战斗中被对方斩断一臂,从此再没上过战场,最终是在六和寺中修行,活到八十岁寿终而亡。
(武松剧照)
至于鲁智深,他则是在征方腊结束后留在六和寺,不多久便听潮圆寂了。
但正如前文所言,既然后五十回都不是施耐庵写的,那同样是以前七十回为基础创作的其他《水浒传》衍生作品中的情节,自然也可以被视为正统。
而笔者所指的那一版结局,则是出自《荡寇志》,也称《结水浒全传》。
二、另一个结局
《荡寇志》的剧情甚至比百二十回《水浒传》的后五十户回还更为丰富,因为它共有七十一回,加上前七十回,就有了一百四十一回。
其中武松就死于128回。
当时武松是与朝廷军血战,奈何寡不敌众,终归是力战而亡。
说是:“这里闻达斗武松,又是五十余合。武松手里只有几路架隔遮拦,端的支持不住,仰天叹道:‘我武二一生正直,不料今日如此死法。’说罢,天上忽起了一阵怪风,尘上障天,武松方得乘机逃脱。”
即便强如武松,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宋军,也只能想方设法逃跑,不过他终归还是没能活下来。
当梁山一方的人找到武松时,他早已是一具尸体了。
(鲁智深剧照)
书中只道:“次日到了城下,一面教公孙胜攻城,自己带兵二百名同那三个探子绕到拔松山来寻武松。只见三个探子一齐叫道:‘奇了!武头领为何还是这般坐在这里?’宋江一看,只见他挺棍怒目,威风凛凛。宋江叫他几声,只是不应,近前向他脸上一按,冷如凝冰,方知他早已亡了。宋江放声大哭,众人都痛哭了一场,就近市棺盛殓,就于拔松山掘土安葬。”
其实读过《荡寇志》的人就会知道,这个版本中,大部分的梁山好汉都死得极惨,而武松最终却是立身而亡,当真是霸气犹存,可见作者俞万春也十分偏爱武松。
但他还是赐了武松一死。
接着看鲁智深,他疯癫而亡的情节发生在《荡寇志》第135回中。
说是:“鲁达见官军退阵,便哈哈大笑道:‘原来败了,洒家趁此杀上东京去也!’便回到关上道:‘拿我禅杖来。’左右只得将禅杖捧上。公孙胜见他着疯,便温语道:‘鲁兄弟请少歇。’鲁达大喝道:‘放屁!我奉智真长老法谕,要帮宋公明杀上东京。’言毕,提杖直奔忠义堂去。”
他要杀上东京,结果却提着禅杖就往忠义堂去大闹了一番,接着书中只道:“众人一齐呐喊,却又不敢伤他。鲁达狂奔酣呼,不觉绊着地上折木,扑的跌倒在地。众人急待前去按住,只见鲁达霍地立起来,刀伤迸裂,面色改变,大叫道:‘洒家今番大事了也!’仰后而倒。众人急前一看,早已圆寂了。”
你看,俞万春赋予鲁智深的结局,与武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莫名其妙就死了。
(宋江剧照)
但也能看出来,他们的结局比那些动辄万箭穿心或者是千刀万剐的兄弟们好多了。
足见在俞万春心中,武松和鲁智深也依旧是相对较正面的人物。
但注意笔者的措辞,他们也只是“相对较正面”。
其实早在《水浒传》原著开篇,施耐庵就提到过,梁山一百单八将,对应的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也就是那一百零八个魔君。
所以魔君又如何会是好人呢?
不过你若问武松和鲁智深坏在哪,或许孙二娘就能给你答案。
三、孙二娘道出原因
武松和鲁智深的共同点有很多,他们都在二龙山落草,都是路见不平就会拔刀相助的那一类人。
但他们都在十字坡犯了迷糊。
他们与孙二娘都交手过,也都了解孙二娘的为人,那女子与夫君张青在十字坡开黑店,滥杀无辜,还做人肉包子,差点都要对鲁智深和武松动手了。
(孙二娘剧照)
这样的人,该不该杀?
答案不言而喻。
可武松和鲁智深是怎么做的?得了张青夫妇的好酒好菜招待之后,他们就与这两个魔头做了结拜兄弟。
从这里就不难看出,他们心中的正义,其实并没有那么坚定,行走绿林,哪有纯粹的善人。
所以俞万春赋予他们的这个结局,其实是更符合“因果报应”这四字的,《荡寇志》中的某些设定,在笔者看来,甚至是优于百二十回《水浒传》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