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的夜,又亮了。 不是星光,是F-16低空掠过时撕裂空气的白光。那声音像钢铁的咆哮,随后是一片沉默——被炸塌的医院、掩埋的街道、伸出手臂的孩子。 这一切,都离不开那217亿美元的支撑。
布朗大学的那份报告,不是冷冰冰的数字。那是一张张机身上的“Made in USA”,是75架F-15、196架F-16、39架F-35,是46架阿帕奇的旋翼掀起的沙尘。 以色列的每一次空袭、每一声导弹呼啸,背后都是美国的生产线在开工,是国会签字后的拨款单在流血。
有人说,没有美国的援助,以色列无法维持对哈马斯的长期打击。 说得对。 但也得补一句——没有这场战争,美国军火商的财报也不会这么漂亮。
F-35飞得再高,逃不掉一个事实: 它不仅是战机,更是美元的代言人。 每一架从以色列空军基地起飞的战机,都像一台燃烧纳税人钱的“战争发动机”,在中东的天空里嘶吼。
217亿美元,是表面数字。 真正的账,在后头。 报告提到,美国为支持以军行动,还动用军力对也门胡塞武装、伊朗核设施发动过多次打击,间接成本高达百亿美元级别。 看似在帮盟友出头,实则是把“中东火药桶”又点了一次火。 谁受益? 不是当地的孩子,不是难民。 是那些在华盛顿K街走廊里穿着西装、谈笑风生的军火商。
两年,花掉三百多亿美元。 换来的,是一片焦土。 以色列宣称打击恐怖分子,但被毁掉的多是平民区。 美国口口声声说“维护和平”,却一边签署新的军售合同。 这就是现实,最赤裸的那种。
有人统计过,以色列现役飞机几乎清一色美国制造。 F-15、F-16、F-35组成了完整的空中打击体系,阿帕奇在地面游走,黑鹰负责运送特种兵。 连油料、零部件、武器维护体系都深度绑定美方。 这不是合作,这是拴紧。 一旦美国收紧阀门,以军的空袭节奏就得降半拍。
战争机器不需要停。 停下来的那一刻,就意味着美元流动受阻。 所以即便战火烧到医院门口、学校屋顶,也没人喊停。 连联合国的呼吁都被忽视,仿佛这场战争已经成为某种默认的产业链。
以色列国防部的数据没有公开,但根据卫星图像分析,仅过去一个季度,空袭次数超过800次,投弹量逼近上一次黎以冲突的三倍。 这些弹药,绝大部分来自美制库存补给。 美军欧洲司令部在希腊、塞浦路斯设的临时仓库,每天都有运输机起降,把新一批炸药送往中东。
中东的地平线永远是红色的。 因为每一轮停火都短暂得可笑,每一次“人道窗口”都被新的导弹打穿。 战争成本越高,和平就越便宜——这句冷笑话,正在成真。
美国国会仍在讨论新的对以军援方案,未来几年还要追加上百亿美元。 他们说那是为了“以色列的安全”。 可是谁来谈巴勒斯坦的安全? 谁来为被炸成废墟的家园买单? 这些问题在听证会上永远没人回答。
也许在华盛顿的会议室里,这场战争只是“预算的一部分”。 在特拉维夫的机库里,它是新一轮测试的机会。 在加沙,它是血,是灰,是永远醒不过来的噩梦。
战争最残酷的地方,不只是死亡本身。 而是有人在数着每一枚炸弹的成本,并从中计算利润。
美以之间,这不是“盟友互助”,更像是一场对战争的合伙投资。 以色列在前线开火,美国在后方结算。 武器卖出去,账面数字漂亮,战争就有了续集。
当一切被包装成“防御正义”,最危险的事就发生了。 因为再多的援助都不会带来和平,它只会让枪口更稳定。
也许哪天,等到那笔新的军援拨付完, 美国人会发现——他们买来的不是安全,而是新的战火。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