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91年赈灾邮票,从公布1500万到实际4000万,好事也伤人心

1991年发行的“T168”《赈灾》邮票,是经历过九十年代的集邮人不会忘记的一套,因为这套邮票发行前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发

1991年发行的“T168”《赈灾》邮票,是经历过九十年代的集邮人不会忘记的一套,因为这套邮票发行前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发行量数据,不少集邮者都将其当作邮票身份陨落的开始。

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等十几个省份发生特大洪水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全国各地人民纷纷捐钱捐物,邮电部此时想到可以通过邮票进行捐款。

为支援灾区,邮电部决定于9月14日发行“T168”《赈灾》邮票1套1枚,每枚面值80分,计划印刷量1500万套。

这套邮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发行的“赈灾”特种邮票,与附捐邮票不同,“赈灾”邮票按照面值出售,不加收附捐,全部销售额将用于支援救灾,也就是说,实际捐款是由广大邮电职工以无偿劳动的形式支付的。

而以往的附捐邮票,则是在邮票面值外增加附捐额度,以面值加附捐的总额进行销售,附捐则是由消费者承担。

邮电部计划将出售这套邮票的1200万元收入全部捐献给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用以支援灾区重建家园。

正式发行后,这套邮票却曝出实际发行量竟然有4000万枚之多,远远超出原来计划的1500万印量。

查阅《新中国邮票七十年》和《中国邮票史》等资料,书中虽未提及突然增量的原因,却标注出多卖出去的钱去了哪里:那就是定向捐赠给安徽、江苏,用于两省的通信事业。

而在这套邮票之前,1984年“T92”《儿童》、1985年“T105”《中国残疾人》和1989年“T137”《儿童生活》则是标准的“附捐”邮票,与1991年的“赈灾”性质并不相同。

1983年1月17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常务理事会召开期间,有人提出应该发行一套儿童福利邮票的建议,当时受到了与会同志的一致赞同。

1984年2月16日,新中国第一套福利邮票《儿童》正式发行,全套2枚,面值均由8+2分的形式组成,即邮局在出售时,每枚售价为1角,使用时按8分面值计算邮资费用,2分则是消费者通过邮票给中国儿童和少年基金会的捐款。

当时邮电部非常重视这套邮票,经过研究,决定采用一枚男孩和一枚女孩的形象分别作为两枚邮票的主图,为此特别邀请了三位画家为邮票作画,最后则是选定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黄妙发的图稿。

《儿童》两枚邮票发行量分别为1596和1896万枚,附捐面值0.02元,总附捐额为69.84万元。

《中国残疾人》四枚邮票发行量分别为759.26、757.76、763.76、747.26万枚,附捐面值0.02元,总附捐额为60.5608万元。

《儿童生活》邮票发行量1445.8万套,附捐面值0.04元,总附捐额为231.328万元。

加上1991年的“赈灾”邮票,当时邮电部共计向社会捐助了1551.3万元。

虽然邮票销售额全部用于了捐助,但多出的2500万还是让原先溢价的邮票瞬间沦为弃物,许多集邮者的不满其实并不是4000万的发行量,而是先告诉大家要发行1500万,等市场消化的差不多了,又说实际印了4000万,这也是当年集邮者吐槽声音最大的原因。

“赈灾”邮票被誉为邮票变成“印钞机”的先河,之后的二轮生肖猴票更是开启了2亿枚的数字大关,巨大的发行量且全部流向炒作市场的模式化成了无数虚假繁荣的泡沫,持续多年的市场也终于在1997年金箔小型张的一针之下,全部破碎了。

评论列表

梦境之树
梦境之树 13
2025-10-05 00:25
邮票太多就是废纸了
乡泥
乡泥 2
2025-10-05 07:40
小编胡说,当年是提前公布增发量的,全部款项用于灾区重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