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明确一点:网上法拍房的基础信息,比如房屋地址、面积、起拍价、产权人(脱敏后)、查封原因,都是真实的。这些信息不是平台自己编的,是法院从不动产登记中心、查封卷宗里调出来的,要上传到司法拍卖平台(比如阿里法拍、京东法拍),还要同步在法院官网公告,相当于“官方背书”,不会出现“明明是100平,写120平”这种低级假信息。
但“真实”不代表“完整”,这才是容易踩坑的地方。
比如产权信息,法院会写“无抵押”或“有1笔抵押”,但不会主动告诉你“这套房之前有过继承纠纷,虽然现在产权登记在一人名下,但其他继承人可能有异议”——不是法院故意隐瞒,是法院只负责核查“当前登记状态”,历史纠纷不在它的核查范围内。我见过有人拍了房,过户时突然冒出个“隐名共有人”(比如原房主的配偶,没在房产证上署名但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最后只能走诉讼解决,耽误大半年。
再看房屋现状,平台会附几张照片,可能是几年前的,也可能只拍了客厅、卧室,没拍厨房漏水、卫生间瓷砖脱落,更不会拍“房子里还住着原房主的父母,不肯搬”。法院通常会标注“按现状拍卖”,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法院可能没实地进过房,甚至没见过房子的实际样子——比如有些房子是原房主锁着的,法院只能从外面拍;有些是出租房,租客不让进,法院也不会强制破门。你看到的“现状”,可能只是“法院能看到的现状”,不是“你收房时的现状”。
还有“清场交付”这个关键信息,很多人忽略。平台会写“负责清场”或“不负责清场”,但没说清“负责清场”的时间——有些法院是“拍后30天清场”,有些是“等原房主搬离后再交付”,没个准头;“不负责清场”更直白,意思是“你拍下来后,自己去跟占房的人协商,法院不管”。我认识个朋友,拍了套“不负责清场”的房,原房主赖着不走,他找了律师发函、报警,五个月才住进去。
信息的“缺口”还在隐性成本里。平台会写“税费各付”或“税费由买受人承担”,但不会写“这套房是原房主的唯一住房,可能要交高额个税”,也不会写“老房子的土地性质是划拨,过户时要补土地出让金”——这些钱都得你自己查:去不动产登记中心查税费记录,去税务局问税率,去国土局查土地性质。不是平台不提供,是这些信息需要“主动调取”,法院和平台不会帮你汇总好。
所以不是法拍房“不靠谱”,也不是信息“假”,而是它的“真实”是“有范围的真实”:法院给的信息是真的,但只限于它的职责范围内;平台展示的信息是真的,但只限于法院提供的内容。你觉得“不靠谱”,往往是因为你把“部分真实”当成了“全部真实”,没去补全那些“法院没说、平台没写”的细节。
比如你想拍一套房,光看平台信息不够:得去不动产登记中心查“产权是否有隐性共有人”“是否有未注销的户口”;得去实地看“房子有没有漏水、墙体开裂”“有没有租客、占用人”;得去法院问“拍后多久能清场”“如果有人提异议,怎么处理”;得去税务局算“税费总共要交多少”。
这些事没人替你做,你做了,风险就看得见;你不做,风险就藏在“真实信息”的缝隙里。
说到底,网上法拍房的“靠谱度”,不是平台或法院决定的,是你自己的“功课程度”决定的。信息是真的,但不够全——你要做的,就是把“不够全”的部分补全,这样才能判断这套房到底适不适合你,而不是纠结“靠谱不靠谱”这种模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