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第7天,伊朗导弹已经见底,特朗普趁势下达通牒,关键时刻,中方说了句公道话。那么,如今的局势,伊朗还能撑多久?美国又采取了怎样的动作?
据美国媒体报道,如果按照当前攻防节奏发展下去,不只是以色列的防空系统即将告急,伊朗自身的导弹储备也将接近见底。以色列军方估计,伊朗本来有约2000枚能够打击以色列本土的弹道导弹,在过去几天的交火中,伊朗已经发射了大约400枚,再加上被以色列摧毁的120枚,其实际损失已接近三分之一。
而以色列方面虽然反导技术成熟,但代价也非常高昂。有数据称,以色列每晚用于防空的成本高达2.85亿美元,这笔钱主要花在高精度的防御导弹上,比如“箭”系列,每枚造价高达300万美元,“萨德”“爱国者”这些则要更贵。对伊朗而言,一枚导弹可能只值20万美元,但要拦截这枚导弹,以色列可能要付出上亿美元的代价。
这就形成了典型的“以小博大”的战法,伊朗用低成本导弹消耗以色列的价值高昂的防空系统。虽然效果未必显著,但只要以色列的库存持续减少,那么某个时刻防空系统将无法再有效拦截。有美国情报人员表示,如果美国不立即提供补给,以色列的防御能力最多还能维持10至12天,一旦失去防空保护,以色列的城市和关键基础设施,都将暴露在伊朗导弹的打击范围之下。
因此,对双方而言,这场“远程对射”持续一周,很可能就是可接受的极限,后续就得再从其他角度进行设计和谋划。不过,对伊朗来说还有一大威胁,那就是美方现在的姿态似乎日渐明朗——政治高度关注、军事调动加速、外交表态强硬。特朗普在17日的白宫战情室会议中,召集国家安全团队,讨论应对策略。美国媒体普遍认为,特朗普正在认真考虑对伊朗采取军事打击,尤其是针对伊朗的核设施。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更是赤裸裸的施压。他称,美国已经完全掌控伊朗的空中制权,伊朗的防空系统在美军面前形同虚设。他甚至暗示,美国完全知道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位置,只是“暂时不会除掉他”。这已经不仅是军事威胁,更是公开通牒。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条件,那就是“要求伊朗无条件投降。”他强调,不希望看到更多导弹袭击美国士兵或平民,美国的耐心正在耗尽。他的这番表态,毫无疑问是在逼伊朗做选择——要么立即停火并让步,要么面对美国的全面军事打击。
美军的调动也在加速进行中,“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群正前往中东,加油机部署在德国、英国、爱沙尼亚和希腊等关键节点。可以说,从目前态势看,特朗普一方面留着外交的台阶,另一方面又把军事威慑拉到最高,给伊朗造成心理压力。伊朗方面至今没有明确回应,只是继续进行小规模打击和宣传战,这种“不回应”,被部分研究者解读为是一种拖延策略,也可能是出于自身资源耗尽的无奈。
在这种紧张局势下,中方也作出了外交表态。在6月18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我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就特朗普要求伊朗投降的言论回应道,中方对当前形势深感担忧,强烈反对任何违反联合国宪章、侵犯主权的行为。更重要的是,郭嘉昆还点名“对以色列有特殊影响的国家”,呼吁这些国家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为缓和局势、避免冲突扩大发挥建设性作用。
这句话分量很重:第一,中方没有站队,却明确表达了对冲突升级的不满;第二,中方话语中隐含着对美国的指责——以色列背后是谁,全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第三,中方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对地区和平稳定的支持,这无疑也是对国际社会释放的一个重要信号。
中方在关键节点表态,目的只有一个:防止冲突升级,避免局势失控。中国一直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这次同样没有例外。总之,未来几天,将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窗口。如果伊朗释放善意,美国选择外交优先,那么战争也许能就此收场。但如果导弹继续横飞、通牒继续叫喊、军舰继续压境,那就不是“导弹见底”的问题,而是真正的“战争临界点”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