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九月霜,来年荒!霜降,牢记4大习俗,3大禁忌

2025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三)11时50分,我们将迎来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直接以“霜”

2025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三)11时50分,我们将迎来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直接以“霜”命名的节气,

它不仅标志着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更在民间留下了“九月霜,来年荒”的古老警示。

这句农谚源于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

提醒人们:若霜降过早(农历九月上旬),可能导致晚稻、玉米等作物因低温减产,

甚至影响来年春耕。

不过,现代气象数据显示,近30年初霜日平均每十年推迟1.3天,气候变迁已让部分传统经验需结合实际调整。

4大习俗

1. 吃柿子

霜降吃柿子的习俗在山东、福建等地尤为盛行。

北京房山的磨盘柿更被列为明清贡品,如今通过“冰柿”保鲜技术,

保质期从3个月延长至2年,身价倍增。不过需注意,空腹或体寒者不宜多食,以免引发胃柿石。

2. 赏菊登高

“霜打菊花开”,菊花作为霜降节气的“候时之草”,被古人视为生命力的象征。

江苏、河南等地会举办菊花会,文人雅士饮酒赋诗,百姓则携家带口赏菊祈福。

登高习俗则与重阳节紧密相连,此时山林空气清新,枫树、黄栌树叶渐红,既能锻炼心肺功能,又可舒缓“悲秋”情绪。

山东民间更有“霜降登高望远方,一年烦恼皆可忘”的说法。

3. 进补养生

民间素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此时脾胃功能旺盛,正是调理身体的黄金期。

北方多以羊肉、牛肉温补,如“煲羊头”“迎霜兔肉”;

南方则偏爱鸭肉、螃蟹,闽南地区更有“霜降到,鸭补火”的食俗。

现代营养学建议,可多吃山药、莲藕、百合等滋阴润燥食物,搭配蜂蜜、核桃等坚果。

4. 扫墓祭祖

《清通礼》记载:“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

霜降扫墓的习俗在广西壮族地区尤为隆重。

壮族霜降节以祭祀抗倭英雄岑玉音为核心,三天节庆中,

“头降”敬牛、“正降”游神、“尾降”对歌,融合了稻作文化、英雄崇拜与商贸交流,

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这种将农事感恩与祖先纪念结合的传统,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3大禁忌

1. 夜不出户

《黄帝内经》强调“秋冬养阴”,霜降后人体阳气内敛,深夜外出易受寒邪侵袭。

福建地区至今保留“霜降夜闭户”的习俗,家家户户早早熄灯休憩。

现代医学证实,低温潮湿环境易引发关节疼痛、呼吸道感染,

尤其老人与体弱者,晚间应减少外出,如需出行需佩戴护膝、围巾等保暖用品。

2. 饮食禁忌

(1)忌生冷寒凉

霜降后脾胃功能减弱,西瓜、冷饮等寒凉食物会加重负担。

元代《饮膳正要》明确提出“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建议多吃芝麻、核桃等温润之品。

山东民间虽有“霜降吃柿子”的习俗,但需搭配姜茶中和寒性,避免空腹食用。

(2)戒辛辣燥热

尽管辣椒、生姜能短暂驱寒,但秋季本就燥气当令,过度摄入易导致“燥上加燥”。

四川部分地区会用冰糖炖梨替代火锅,既润肺又符合“秋冬养阴”之道。

现代养生更建议,可饮用桂圆红枣茶、银耳莲子羹等滋阴饮品,平衡体内阴阳。

3. 破土禁忌

农谚云“霜降破土,来年虫蛀”,此时土地进入休养期,翻动土壤会破坏蛰虫越冬环境。

北方农村至今保留霜降后停耕的惯例,转而进行粮仓修缮等室内劳作。

这种传统与当代生态保护理念不谋而合,

过度扰动土壤可能引发病虫害爆发,影响来年收成。

现代有机农业更倡导“免耕法”,通过秸秆覆盖保持土壤生态平衡。

在广西天等县,壮族霜降节的“霜降圩”已从单纯的农贸集市发展为文化旅游盛会,

游客可体验打榔舞、品尝五色糯米饭,感受非遗魅力;

在北京房山,百年柿树与现代加工技术结合,磨盘柿变身“冰柿”“柿子酒”,年产值超千万元。

这些案例表明,传统习俗并非一成不变的“老规矩”,而是可以通过创新转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