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益的驱动下,原本被寄予“教辅”厚望的作业帮学习机,似乎正在背离育人本质,而将每个家长都有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变成它们可无限收割的韭菜。
日前,一篇题为《推销“迷雾”里的学习机》的文章在网上被刷屏。文章显示,不少购买作业帮学习机的家长在使用过程中,都遇到了被作业帮官方或第三方工作人员反复骚扰,要求购买其它课程或教学直播课的情况,让作业帮官方的“无二次收费”的承诺彻底成了谎言。
几个月前,为了帮助“小升初”的孩子顺利衔接初中课程,张女士经过比较,花费四千多元购入了一台作业帮“AI金牌辅导”X50学习机。
她入手的目的,本是指望作业帮学习机能分担她的辅导压力,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提升孩子的学业水平。
但目的不达,作业帮学习机除了内置的基础功能体验不佳:做题、批改功能与普通教辅差别不大,自带的录播资源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教学方案外,还内置了强大的“营销”功能,张女士一不小心就陷了进去,自此便切入了白天、黑夜被微信、电话等各课程推销包围的模式。
推销的目的只有一个,要张女士为孩子报班、买课。
架不住营销的“轮番轰炸”,张女士了很快加上了至少六个不同名称的企业微信号,包括“好课在线”“小船出海”“一课直播课”等。
这些微信号给出的课程套餐价格不等,有的几百元,有的上千元,有的高达5、6千元,已超出了她当初入手学习机的价格。
张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作业帮”相关的投诉高达5471条,其中有382条与学习机相关。
在这些投诉中,“过度推销”、“乱收费”、“虚假宣传”、“质量粗糙”、“售后差”等成了绕不开的关键词。
编号17377618742的投诉表明,用户仅因为点击了APP内的课程咨询,从此连续多日接到营销电话,有时一天好几个,让人不堪其扰。
另外还有一些家长指出,孩子使用作业帮学习机时,设备自动绑定了付费服务并且缺乏有效管控,造成了意外扣费。此类行为不仅侵犯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同时也引发了对平台技术伦理的质疑。
实际上,作业帮以“辅教”为名,一味牟利的历史并非始于今日。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作业帮二次收费的投诉最早可追溯到2020年2月,彼时有用户表示作业帮VIP问答限次数,在线客服则解释称“疫情期间同学提问数大幅增加,限制每名用户每天提问2次”。
而到了2020年下半年,黑猫投诉平台中陆续有用户反映,作业帮VIP问答需要收取点数。
2021年5月,作业帮因虚假宣传、诱骗消费者交易等,被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会同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处以250万顶格罚款。
“作业帮通过营销的方式诱导家长买课,其本质是逐利,逐利是资本的天性,这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合理、合法、合规,营销也不是不可以,只要不打扰用户的生活,作业帮现在的做法过头了。”谈到作业帮学习机变身“营销机”,疯狂向家长推销课程一事,天津某律师事务所的张律师说。
在他看来,法与不法仅差一步,像作业帮目前的做法,其实已不是营销,而涉嫌骚扰,对于骚扰电话,家长可采取多种方法制止,比如向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举报,或向公安机关举报等,情节严重的,甚至可以向法院起诉。
“目前已有银行骚扰电话起诉成功的案例,原告获得5000元精神赔偿。”张律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