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里的加沙,是一座被战争碾过的城市。 废墟上空的烟雾还没散尽,街头却有人在放烟花。 他们说,这一次,和平真的来了。
哈马斯签署了投降协议,街上的人拥抱、哭泣、喊着“终于结束了”。 但所有人心里都明白——那不是结束的声音,更像是一场悬崖边的喘息。 因为另一个问题马上浮上水面:已经在加沙杀红了眼的以色列,会信守这份和平吗?
以色列总理办公室的声明来得很快。 内塔尼亚胡与特朗普通了电话,说那是一场“非常激动和热情”的交谈。 电话的另一端,两个老朋友互相祝贺,一方称赞“强有力的领导”,一方致谢“非凡的外交努力”。 听起来像是胜利者的庆功宴。 可奇怪的是,庆祝的人,不在战场。
内塔尼亚胡称,这份“20点和平协议”是“历史性突破”。 他宣布,以色列将迎回全部人质,这是“民族的胜利”。 话语铿锵,却难掩那股熟悉的自信——那种只属于战争赢家的语气。 特朗普也没闲着,他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发布:“双方已签署协议,和平的第一阶段开始了。” 听上去像一段剧本的开场白。
可这份剧本,观众早看过一遍。 就在今年初,拜登政府斡旋下的那场停火,也是这样宣布的。 那时人们同样涌上街头,同样放烟花。 三阶段的永久停火协议,第一阶段执行得井井有条。 结果三个月后,以军卷土重来,加沙再度被炸成尘土。 和平的承诺,比弹片碎得还快。
这次,美国人又拿出新的方案。 他们说,先撤军,再换人质。 以军后退到边界线,哈马斯释放人质,72小时完成。 人质回家,囚犯放出,遗体也要一具换十五具。 听上去公平,甚至有点冷酷的对称。 可真正的不对称,是力量。
因为协议的后半段,才是关键。 只有当加沙彻底“非军事化”,哈马斯失去一切武装权力后,以色列才会完全撤军。 美国承诺,会联合阿拉伯国家组建国际维和部队来维持秩序。 听起来像一场完美的安排。 但谁来决定“非军事化”的标准? 谁来判断加沙何时“安全”? 谁又能阻止以军再一次打着“防御”的旗号,重新越过边界?
战争两年,哈马斯的骨架几乎被打散。 领导层接连遇袭,地道被摧毁,武器库被掏空。 如今,他们剩下的唯一筹码就是那些人质。 而当这张牌打出去,一切谈判的价值也就归零。 内塔尼亚胡松了口气—— 国内的政治压力减轻了,右翼强硬派可以暂时安静。 他赢了,至少表面上。
可我更在意那些在废墟中徘徊的平民。 他们手里举着白旗,却不知道下一轮轰炸什么时候来。 他们看见以军坦克驶离,却也见过它再次折返。 每一次撤军,都像暴风雨前的短暂平静。 每一次和平,都像预告下一次爆炸的停顿。
人质被释放,是喜讯。 但和平,不该只是新闻稿上的字眼。 以色列军方能否真正停火? 美国的维和部队,是否真能制约这个早已越界的盟友? 答案,没人敢赌。
我只是记得,在那一场又一场夜袭中,加沙的孩子学会了分辨炸弹的声音。 他们用手指算天上的无人机闪了几次。 他们不懂政治,也不懂协议。 他们只知道,炮火停下的那一刻,空气里终于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胜利”。 一个民族得到了安慰,另一个民族失去了家园。 当双方都在庆祝的时候,真正的和平却没有归来。
灯光照在破碎的墙上,烟花在夜空闪着。 看起来很美,像极了希望。 但我知道,那只是战争留下的余烬。
评论列表